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2.
面对“审美化”的中国文化 ,我们不能不对“美育”重新做出判断。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已向传统的美育提出了质疑 ,“寓教于乐”与“技能至上”在质疑中显得尤为尴尬。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涵盖其他各育 ,使人的内在品格、外在表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操等各方面向美生成的教育。它始终应该与素质教育融在一起 ,相互渗透 ,互相提升 ,使人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文学理论是预设性与基础性的有机融合,是人文性与权威性的逆向存在,是建构性与反思性的同根而生.现今的文学理论研究必须深入到具体作品的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必须向外拓展到文化层面,建立一种文化诗学;必须打破纯文学的限制,进行跨学科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首先是以一种外部的外在形式与人直接相对立的,并且只有通过对对象有意识地加以历史的和社会的占有,对象才能成为属人的对象,成为人的对象化。所以,人的表现首先总倾向于外化,而他的对象化则倾向于物化,从而他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