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德性伦理学的形而上根据在于人的生存,德性的展现与人的生存过程同在。德性伦理学关怀人的生存意义,为人们过上繁盛、幸福的生活提供担保。德性伦理学立足于现实、具体的人,展现于人的生存实践,与人的生命过程、社会生活样式以及人性提升紧密相关。德性伦理学是成人之学,它追求幸福生活,展现人的生命状态,寓于人的生存实践,由此,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特质。理解和把握德性伦理学的生存论品格不仅有助于德性伦理学的自我证明,也有助于道德哲学展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指标、理论创新的基础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科学的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为基本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为基本表现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特殊性的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的特征及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以政治性的价值指引为导向,以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为动力,在国家提供的资金、组织和制度保障下,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要产生聚合效应需要着力建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着力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交往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伦理与学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使得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成为紧迫面对的文化课题。青木保提出的"多文化世界"思想是对这一课题的有益探索。"全球化"、"文化的力量"、"异文化理解"以及"多文化世界"是理解青木保文化思想的关键词。全球化是"多文化世界"思想出场的实现背景和理论参照。"文化的力量"是"多文化世界"思想的理论基点。"异文化理解"是通达"多文化世界"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探讨——从信仰危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冲击的今天,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它的主导地位已经受到严重冲击,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思想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针对这种信仰危机,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便是良策之一。  相似文献   
5.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对该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德性、价值与人的生活三者关系的理解.德性以合乎人性需要的价值为根本内容.无论是凝聚于主体的德性,还是表达主体需求的价值,均生成并展现于人的现实生活.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合乎人性的价值原则与价值理想凝于主体,成为德性.同时,德性作为人的精神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造现实生活的重要力量.以人的幸福生活为终极指向,德性的现实即是合乎人合理需要的价值实现过程,由此扬弃德性的抽象化理解.对三者互动关系的解释能够从根本上澄明为何德性之于人是可欲的.  相似文献   
6.
在以制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揭示现代社会与公民品格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发挥公民品格对现代社会的支撑价值。从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四个方面:风险性、个体化、制度化以及公共化入手,论述公民品格的现代性维度,可以发现:公民品格是成就现代公民的内在品质与道德人格,是具有稳定性、向善性的精神定势,能够应对现代社会风险造成的生活碎片化和不确定性。公民品格是公民在政治生活、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和推动公民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参与,化解"公共领域私人化"的症状。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公民品格所蕴涵的道德情感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关系疏离与人际情感冷漠。公民品格是现代社会制度运行的重要支撑,也和制度一起成为现代社会良序、和谐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2014年,E.Sosa、M.Slote和米建国三人分别代表德性知识论、德性伦理学和中国哲学共同宣称一个德性转向的时代已经来临,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都存在"德性转向"。目前,学界存在两种德性知识论:一种是以E.Sosa为代表的"德性可靠论",认为德性知识论要面对知识的确定性问题,面对怀疑论的挑战,它要思考如何通过我们可靠认知机制来获得一种知识上的确定性。这派的影响力更适合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主流后盖梯尔(Post-Gettier)的传统。另外一派是以L.Zagzebski为代表的德性责任论,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知识论,以伦理学的架构模型来处理知识论的议题。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Sosa一派是把知识当做行动在研究,即知识作为行动(knowledge as action),而Zagzebski是在谈知识的价值,即在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种"普遍主义"的公民社会观。"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在理论上论证西方公民社会的普世性,认为公民社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以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现状来表明西方公民社会移植中国的可行性。然而,"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是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它难以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西方的公民社会自身就是一个存在多重内在矛盾的复杂结构。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模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是一种地方性叙事,它深深地嵌入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国情,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而非简单地照搬"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应当体现出主体中国的理论自觉,能够回应并实现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建构亟需厘清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需要完成学科合法性的论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厘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构以及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