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视涵泳之法为训诂、章句之外的一种解经之法。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涵泳之法具有推重本文、强调感性和践履的特点。《诗经》以其“吟咏情性”的本质,尤为适合涵泳。《诗集传》中的“情性”观念,与理学的心性论紧密相连;朱嘉以“喜怒中节”为《诗经》的最高境界,这都反映出朱熹的涵泳《诗经》的思想与其“中和新说”的密切关系。考察朱熹对《毛序》由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也当结合其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金圣叹的思想渊源,过去的研究比较侧重于李贽对他的影响,其实,金圣叹与钱谦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交流。从金圣叹的交游来看,金圣叹有可能从多种途径沾溉钱谦益的学术思想;金氏思想中包含了重视经世和伦理的成分,这与钱氏的通经学古之说颇为接近。金圣叹与钱谦益的“仙坛倡和”本身就折射了二人在以教疗禅、返经正学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创作“深得骚学”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模仿、语言上的袭用,更其本质的.是他对屈赋的精神材质的敏锐的握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彻底的怀疑精神;二,对儒家观念的异端倾向;三,南北文学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文学家形象一直晦而不显。千百年来,由于程朱理学长期被尊为官方哲学,理学的非文学和反文学性在接受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理学的提倡者以哲学眼光误读朱熹文学,理学的反对者则脱离历史情境苛求朱熹。因此,在现代读者和朱熹的文学面目之间,横亘着一道由理学与文学的恩恩怨怨筑成的障碍。少数学者曾经尝试着肯定朱熹的文学成就,但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诗论的“起承转合”包含了三个要素:所论对象主要是律诗,以各种比喻、从不同角度来强调诗歌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注重诗歌各部分与诗题的联系。“起承转合”之法的诸要素在宋代已经形成。这是宋代诗歌章法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唐宋省题诗赋规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经义作法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追溯陆机关于出处去就观念的家族渊源,发现孙吴数十年间,经明行修的江东学风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新兴思潮的影响,陆氏家族中陆瑁、陆逊等人在孙吴士风的变革中得风气之先,陆氏家风遂产生了陆喜尚道德名望和陆抗重立功立事的分化,陆机秉承了乃父之风而重视功名进取,因此他入洛以后,很快接受了乘时借势的中原士风.陆机趋利求进的行为方式遂成为江东士人中的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六朝儒学衰而不亡的啄因,以往的研究多从儒学对门第制度的巩固作用等角度来诠释,但此说不足以充分解释六朝江东士族独具特色的儒学何以绵绵不绝。六朝门阀制度下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这一问题的新视角:门第之别加深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重视家学传承的心理衍生出了向慕古学的思潮,士族间的文化竞争增强了追求家族文化个性的风气。上述门阀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心理,为非主流学术的存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六朝江东士族儒学的保存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刘向诗经学之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刘向诗经学在齐、鲁、韩、毛诸家中属于哪一派的问题 ,历来聚讼纷纭。本文首先重新考察了汉人重家学、四家诗异同、以诗证事与引事明诗的区别等汉代诗经学的基本命题 ,澄清了若干旧观念 ;其次 ,在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刘向现存诗说的基础上 ,逐条分析刘向《诗》说的经学派别 ,发现刘向《诗》说与四家诗分别有同有异 ,刘向对四家诗说确实是兼收并蓄的。刘向诗经学归属的复杂性 ,说明了重新考察汉代经学的真面目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0.
南齐永明末年 ,吴郡陆厥与吴兴沈约对昔人有无宫商声律之用的论争 ,反映了双方对儒家传统五声与永明四声体系的不同看法。沈约四声论的产生 ,与对民间通俗文化的吸收密不可分。沈约对于俗文化的喜好 ,显露出他的文化观念中所带有的吴姓新贵的烙印。一般认为 ,吴兴沈氏家学以儒家为主 ,事实上 ,六朝沈氏家学始于老庄玄学 ,终于以玄兼儒。由军功起家的吴姓新贵沈氏文化的尚俗 ,有别于陆氏等吴姓旧族文化的崇雅。通过分析沈约对吴歌西曲等俗文化的复杂心态 ,可以揭示出四声理论的产生与沈氏家族文化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