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习凿齿及其相关问题再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凿齿曾任过荥阳太守,亦曾任过衡阳太守。公元363年4月之前拜见过司马昱,"相王"不是去见丞相司马昱,而是桓温授意他去"观察"会稽王司马昱。但因他称颂了可望为帝的司马昱而忤桓温之旨,故不被觊觎晋廷的桓温所用,不久罢归襄阳。为避苻坚逼用,他于公元379年沿湘江二州入赣,并在江西万载书堂山及新余白梅生活了33年,且最终在此地将巨著《汉晋春秋》54卷完稿。该著的内容并非终于愍帝,而实达东晋元帝、明帝、康帝乃至孝武帝时的人和事。习凿齿的德行与节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和习氏子孙。在这1600余年来,据习氏族谱所载,其子嗣中人才济济,而尤以习嘉言、习仲勋等,其功业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2.
习凿齿(328—412)暮年遁隐白梅,卒葬枣木山,有其遗迹及袁州的《郡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和江西的许多地方史志记载为证。叶文对此全面否定。然历代诸多有关墓葬、碑文、家谱编修、人名字号的史料及论述以至习凿齿本人著述都证实,叶文所引为据者均失于考证,或违背历史真实,或有悖常理,或无的放矢,或以遭诬损的后人著作否定千百年前的史志等记载,全文逻辑混乱,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是读史词中的"千古一篇",毛泽东是读史词作者中的"千古一人".之所以如此,是与他对其诗词反复修改分不开的.特别是对词中的"如问何时猜得"一句中的"如问"还是"为问"一语,引发出了六种注释与阐释.其实,经过细心品味分析,"为问何时猜得"当是更为精当之句.  相似文献   
4.
界定典故多歧义《辞海》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叫典故?一方面,尽管<辞海>对其早有界定,然人们对其定义自有看法,致使典故的定义多达10余种,这些"自有看法"的定义,提出了不少的问题,给人们研究典故开拓了视野、开启了思路,无疑于典故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辞海>中的"典故"条作为一个条目的定义,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仍然是一个不失为稳妥的定义,是我们辨别典故、界定典故、运用典故时可以大胆遵循的.  相似文献   
5.
家风,狭义而言,犹门风。仅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广义而论,当是指一个家庭、家族世代相传所沿袭下来的、能够展现该家庭及家族成员的传统风尚。习凿齿家风称之为"凿齿之风",对习氏家族家风的形成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崇尚忠烈、学习忠烈"之风,对习氏"忠直爱国"家风形成的影响;"慎忠追远、和谐忠孝"之风,对习氏"和谐团结"家风形成的影响;"热爱教育、注重德行"之风,对习氏"尚学敦厚"家风形成的影响;"行善积福、破男尊女卑"之风,对习氏"男女平等"家风形成的影响;"精擅学术、勇于践行"之风,对习氏"刚正不阿、学以致用的苦读,特立独行多创见"家风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整整地奋斗了7年.在这7年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左"倾错误的打击下,在戎马倥偬间,还创作了36首诗词楹联,引用了4副楹联和1首民谣,达平均每年5首诗联.这些诗词楹联的创作,涉及毛泽东精神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的展现了他不唯上,不唯"本本"、实事求是的反对教条主义精神.这些诗词楹联的创作,亦有人误读,有待澄清.这些诗词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其关键之所在是他能够将马列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充满着必胜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7.
评点之兴,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本文根据以诗评.大文本的传统方式方法等现象,在梳理毛泽东评,点诗作的基础上,论证了毛泽东评点诗创作的几种主要形式,以及其主要创作特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所用之典故,数量质量冠及古今;这些典故已融入生活之中,并不断地显现其无穷魅力;毛泽东运用典故之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待深入;毛泽东所用之典故,是他的"二度创作";毛泽东所用之典故,对于人们在用典中所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给予人们解疑答难以深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区别明显,又联系十分紧密,时会"融通".由于区别明显,故在语海中能自成一"族";由于联系紧密,时会"融通",故往往在诸多的这一类论著和辞书中互见.这是因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定义角度不同所致,是它们"初始"概念及其由来联系紧密所致,是它们之间在某种情况下有可以互为"转化"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0.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众多内容中最核心的内容。毛泽东诗词名扬全球,誉载千秋,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在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育“四有”新人,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成为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品位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