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士道作为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幕府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又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伦理文化、军事文化和政治文化。要弄清武士道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缺一不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理想化的武士道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武士道,特别是从者对主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完整的武士道。  相似文献   
2.
武士因土地纷争武力化的需要而产生,以杀戮技能为生存资本,以战争为生存土壤、财富源泉和发展动力,凭借武力夺取国家政权,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和社会上的主流阶级。武士政权崇尚军国主义,以武力为立国之本和治国之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统统服务于战争需要。武士在战争实践中创造和完善的战争精神——武士道,作为战争之道登上历史舞台,以穷兵黩武为荣,鞭策武士在战争中“建功勋、立伟业”,体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本德川时代阶级统治的支柱身分等级制,首开政治与经济二元分离的先河,将政治和经济领域分别交给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士农工商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德川幕府260多年的和平,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都与身分等级制下身分、职业、道德、多元价值与社会秩序的整合密不可分.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从历史因果关系来看,身分等级制的基础--权力与财富分离,弱化了统治者自身,武士走上了自我消亡的不归路,农工商则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各得其所、多元追求的价值观念,大众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现代化"的因素,预先为日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7世纪,日本推动构建以天皇为权力中心的宗教性国家体制“天皇制”,既是为了解决国内危机,将豪族联合国家改造为统一国家、将大臣大连执政的寡头政治改造为天皇专制的君主政治,确保天皇的统治地位千古不易、万世长存;同时也是为了应对中国和朝鲜从分裂走向统一并日益强大的国外压力,将豪族和一般民众团结在天皇周围,举全国之力对抗隋唐帝国和新罗王朝,“实现钦明在南鲜占有领土的愿望”,最终实现神武天皇“八纮一宇”诏敕宣布的国家目标,即“由天皇统一全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武士的历史上,关东武士素以英勇善战、敢于拼命著称,平安时代中后期和镰仓时代还有"坂东武士天下无敌"的说法。在决定日本历史命运的"源平大战"中,关东武士帮助源赖朝夺取胜利,创建镰仓幕府,自己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控制武家政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关。关东武士在战争生活中形成的"坂东武者之习",作为武士道的源头,无论是伦理观念层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战争层面的合战样式和战场上的"杀伐之心",均为武家社会的典范。镰仓幕府建立后,源氏的"坂东武士道"不仅引领幕府时代的武士道和时代精神,而且还升格为幕府政权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山县有朋是明治国家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从1878年就任参谋本部长以来,占据国家权力中枢40余年,在"确立近代天皇制国家构造及天皇制国家观的三大宪法《军人敕谕》、《明治宪法》、《教育敕语》"中,主导制定了培育军国主义的《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山县有朋作为创建军部的最高指导者,开创了军政与军令、国务与统帅二元分离的政治体制,而且借助天皇的权威对军国主义政治体制的运作机构"军部",赋予了统帅权独立、帷幄上奏权、军部大臣现役武官专任制、军令等于敕令等超越宪法的特权,使之成为天皇制国家的权力重心和最具权威性的政治力量,称其为天皇制军国主义政治体制的奠基人绝不为过。  相似文献   
7.
石高分封制在金字塔型的武士等级内部 ,以土地所产生的利润——石高作为再分的原则 ,家臣武士祖传的土地所有权成了既定的“石高”数量。主君掌握家臣的经济命脉 ,主从关系成了恩赏与效忠、统治与从属的关系。离心势力成了无本之木 ,为将军“名正言顺”地转封大名 ,为德川幕府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前提条件。同时 ,也造就了幕藩体制的掘墓人 ,下级武士丧失统治阶级的基本经济特征 ,并成了封建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载体 ,导致他人“一定要废弃封建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8.
德川时代封建社会的基础石高分封制,将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实行无限期的契约承包,明确和扩大农民对土地的权力与活动空间。农氏生产活动的目的,由单纯的上交年贡,转化为既是为了上交年贡,也是为了获取、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封建剥削被限制在一定的量上,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民拥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大部分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等,表明他们的经济生活一直在不断提高,已经超过了仅能糊口的水平,并非是生活在“不死不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哺育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属儒家文化系统。然而,两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却迥然不同,中华民族文化强调和平与自守,日本民族文化却崇尚竞争和扩张。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生存要素——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日本民族文化以现实利益调节善恶的价值标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和海绵般的吸收性,不受约束、不惜一切的竞争性、扩张性和崇尚武勇、弱肉强食的文化特征,都可以从日本民族文化的生成要素中得到可靠的解释或答案。  相似文献   
10.
资源短缺的岛国生存环境和骑马民族的尚武秉性,是日本自古以来就选择依赖和依赖军国主义的两大基石.近代以来,军国主义物质载体不断膨胀,军国主义成为官民一致的共识、上下一心的行动,根源就在于此.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军国主义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武国理念和生存方式,根基深厚、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和条件,很容易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