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大多数国家通过税收优惠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而关于税收优惠效应的研究存在争议.当前,我国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然而囿于实践数据的限制,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国外大多数学者对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效应持辩证的态度:税收优惠一方面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参保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产生“马太效应”和道德风险,同时还可能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效应难以简单判断,取决于税收优惠的对象、方式,应综合社会价值取向和客观现实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理论研究不能因为实践积累不足而“止足不前”,应借助现有的理论、借鉴国外的方法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天津一系列社保惠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待遇水平连年提高。千万津城百姓在社保阳光的沐浴下,共享天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时刻感受着不断提升的社会保障水平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和幸福。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世界儿童权利公约》签约国,于2001年5月22日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0~2010》,规定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一、我国儿童白血病医疗救助实施情况目前,白血病的发病率为4/10万人,全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就有4万余人,其中,新增儿童白血  相似文献   
4.
全球保险业发展经历了"相互化—逆相互化—相互化复兴"的发展历程,实践表明相互保险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可持续性,而且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相互保险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虽然相互保险具有自身的相对优势,但其发展还需要相应的经济发展基础,更需要适合的制度环境条件.我国良好的互助文化基因、社会风险管理经验、逐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近40年的相互保险发展实践,都为相互保险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条件.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互保险发展较为滞缓,但相互保障的思想和实践在农、渔业等领域一直是人们分担风险的有效方式.相互保险在中国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行性,应积极培育保险文化和促进保险文化自觉,推进相互保险的专项立法,并重视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以优化发展相互保险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采用长期护理保险(LTCI)应对老年长期护理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从我国LTCI供需实践上看,无论是商业LTCI还是社会LTCI的,发展均不尽人意,各类探索均未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从LTCI的产品属性出发,综合供需实际,剖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困境的产生原因。LTCI优效品、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等一系列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应参与其发展。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在LTCI发展中的关系,成为破解我国LTCI发展困境的关键,建议建立多层次的LTCI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保与商业保险在保障功能、基金投资原则及渠道上有相似之处,故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借鉴商业保险模式,通过比较当前世界各种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优劣势,借鉴商业保险的资产委托管理的三角稳定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土文化对银行的认可与信任,文章论证了我国社保银行的可行性,阐述了社保银行的相关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孙正成 《西部论坛》2012,(4):102-108
温州综合金融改革中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问题不可忽视。从参与者的微观视角,以瑞安250农户家庭作为样本,对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参与主体广泛众多且主动参与意愿强烈,而参与主体的个体差异并不明显;生产经营已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重要的筹资用途;参与主体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措施不足。政府应该遵从"从核心到外围"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边界进行明确界定;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借贷方式,培育信用文化;积极搭建各类非正规金融的信息共享平台,尽可能减少各参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和促使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和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