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2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 唐代“十二月”书仪是一种骈文体的“十二月”时序文艺样式。它的形式,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十二月”的散文体如同按月吟咏的歌辞体一样,早已产生了。出于《诗经》稍后的《礼记》,其中就有《月令》篇(13)。它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景候,以及上至天子的行政和下层兆民的农事等,其中有关景候时令的描写和民间农事的记述,可以说与《诗·七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写景候的:《七月》中有“五月鸣蜩”,《月令》中有“仲夏之月”“蝉始鸣”;《七月》中有“九月肃霜”,《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霜始降”;《七月)中记有“七月鸣贝鸟”,《月令》中“仲夏之月”也载有“贝鸟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民间文艺有按时序的格式而创作的。所谓时序,即时辰、月令、季节;常咏的有“十二月”、“四季”、“十二时”、“五更”等。《乐府诗集》中就收有唐以前  相似文献   
3.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经指出:“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微,一时靡然向风。”可见,元代初年杂剧开始由原来活跃在北方的地域性戏剧样式,发展成为通行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出现了“一时靡然向风”的极盛局面。北剧的南流,开创了杂剧发展史的新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探索杂剧南流史时,从一些零星、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在元代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探讨这一奇迹般出现的艺术现象,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元杂剧(北曲杂剧)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形成和兴盛?事实上,杂剧的形成既渊源有自,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并终于在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杂剧艺术家的创造实践中完成。本文旨在分析早期杂剧艺术家对杂剧的创造性发展,揭示他们在杂剧形成史上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元朝的统一,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北对峙局面的打破,消除了过去人为的地域性隔绝,带来了社会的相对安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最早产生和形成于金元统治下的山西,河北一带地区的杂剧,经过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早期繁荣,此时也就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逐渐向南方发展。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经总结过这一现象。他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所谓“元初”,即元朝统一全国之初,杂剧开始向南方伸展,从而由原来活跃于北方的地域性戏曲样式,发展成为通行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并出现了“一时靡然向风”的极盛局面。  相似文献   
6.
汴梁具有深厚的剧艺文化传统;北曲以中州调为正宗;宋金中州生活是北曲杂剧创作的核心内容;汴梁与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共同编织了北曲杂剧早期的流传网。宋金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形成、发展并出现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关键时代,作者从这一意义上论述了汴梁这一“被淹没的戏剧之都”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相似文献   
7.
晚明无行文人阮大铖是中国戏曲史上无可避开的剧作家。他遭废斥后,侨居南京终崇祯一朝,却并未“匿居”,与当时著名诗人、曲家王思任、冯梦龙等有着较广泛的交游,成为其戏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学汤显祖而别成一家,谐趣喜剧《石巢四种》在当时和后代都有较大影响。他的悲喜交融的娱人观,创作“臆也”的虚构论,编剧要“易歌演”的实践主张,以及“一笑有悟”的灵感论,也都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东堂老》是元代杂剧作家秦简夫的作品。关于他的生平,所知极少。《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大概与钟嗣成系同时代人,且互相熟识。据其小传:“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回”(按天一阁本作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一日《新华日报》头版报道了丹徒发现大批罕见的唐代银器的消息,其中“论语玉烛”龟形器一件,更是首次发现,尤为珍贵,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它的大幅照片。同年第十一期《文物》发表专文——《论语玉烛考略》(以下简称《考略》),对论语玉烛和五十枚酒令筹作了一些研究和介绍。“论语玉烛”为唐人饮宴行令器具。《考略》说:“此器圆筒形,状如蜡烛,所谓‘论语玉烛’,系包括此器的内  相似文献   
10.
元大都的戏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大都(今北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悉为人知的,然而有关大都戏剧文化繁荣的概貌至今却未见专文探讨,可能是由于受到史料缺乏的限制。笔者今不揣譾陋,试作初步考述。 “歌棚舞榭,选九州之依芬” 早在金代,中都燕京就是宋金杂剧十分重要的流传地。《金史·佞幸传》载:“张仲轲,幼名牛儿,市井无赖,说传奇小说,杂以俳优诙谐语为业。海陵王引之左右。”由此可见,燕京的职业艺人为数必定很多,且统治者也十分喜爱民间艺术。《金史·礼志》引《新定夏史仪注》记载宫中宴乐:“侯押宴等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五盏后,食,六盏、七盏杂剧。八盏下,酒毕,……至九盏下,酒毕,教坊退。”其情形全同北宋,金杂剧显然直承宋杂剧而来。南宋楼钥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朝的《北行日录》亦载,燕都“乐人大率学本朝,惟杖鼓色皆幞头、红锦帕首、鹅黄衣、紫裳,装束甚异”。这又反映出受女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某些变异来。金朝宫廷伎乐之盛,还可从《大金国志》的记载中看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御宣华殿,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伶人百端,以为戏乐”。同年,金廷曾“禁伶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者”(《金史·乐志》),则从反面显示出当时民间杂剧装扮演出之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