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说唱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女性生活与交往的描写,呈现出民间影像中闺房的独特气息。这些描写主要包括闺中女性的娱乐生活与家庭关系、女性的公共交往及走出闺房的努力等三个层次。说唱文学想象中的女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下单一“闺怨”模式的突破,彰显出明清庶民文化的丰富与鲜活。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厘清了公案的渊源与概念,以公案戏曲和公案小说为例,探讨公案文学两个方面:第一,公案文学的人文哲理语境。公案故事在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中都或多或少融入对天、地、人关系的叙事。“天地”绝不仅仅是受冤个体的简单呼喊,背后有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映照与理论预设;第二,公案文学中的法律想象。公案文学是在社会民众与地域风俗等“地方性知识”的浸润下形成的,在道与技之间多层次地呈现出传统民众的法律想象。  相似文献   
4.
子弟书是清代北方特有的说唱曲种 ,许多篇章生动地刻画了“八旗子弟”形象。这些形象是兼具满汉两种民族特性的“文化融合体” ,呈现出三种性格维度 :武艺卓荦 ,气概超凡 ;弦诵经文 ,翰墨飘香 ;繁华表象 ,虚无灵魂。这三方面又相互交错 ,展现了民族交融过程中个体生命的多彩及八旗子弟没落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子弟书与八旗子弟、北京民情、京城票房的渊源联系。子弟书的作者并非一般民间艺人,而是蕴含文人气质的八旗子弟,落没的贵族情怀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其作品以北京为文化背景,更多的带有旗人风情。子弟书的艺术活动造就了一批素养较高的文人票友,他们在自娱的过程中,也给这门艺术带来了传承文明与展现文采的客观效果。子弟书的聚会活动即"立社"活动源于乾隆嘉庆年间,是北京最早的票房活动,从而推翻了北京票房起源于道光年间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大量公案作品流行于坊间,对公案的书写并非仅有侠义公案一种类型。小说《跻春台》便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公案叙述姿态。透过此书,“圣谕宣讲”这一清代特有而被令人遗忘的文化实践进入人们的视野。透过圣谕在民间的宣讲与传播,彰显出庶民的道德意识与秩序观念。《跻眷台》以公案的形式宣讲圣谕,一方面可以传播朝廷政令,另一方面又通过故事渲染等使民畏法,呈现双向互动。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小说家、俗曲艺人等共同形成的“故事填充”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泄露出晚清时期多元而微妙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7.
子弟书目录与版本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弟书为清代曲艺的一种,属北方鼓曲。子弟书目录分为坊抄,私抄及刻本几大系统。其中以前两种最具价值。通过对不同抄本的比较,可整理出子弟书的总体篇数及散佚篇目。子弟书版本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其版本以北京为中心,向北扩至沈阳,向南至天津,这三地出版或流传的子弟书版本最多,几乎占了现存子弟书总数的绝大部分,俨然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8.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中国宝卷近30种,包括抄本及多种刻本,很多宝卷版本未为现存宝卷书目收录,其中《轮回宝卷》为目前所知《轮回》宝卷中最早的版本.藏本中还有东南亚刊印的宝卷七种.这些宝卷从内容看多为传统宗教类故事,反映民间信仰与庶民情感.这些海外版本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唱本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流传、刊刻与生存状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清说唱文学在传统叙事诗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踵事增华。说唱在诗体与说部之间腾挪转移,在分脉合流之变中文体意识日渐彰显。不少优秀之作韵散结合,修辞丰赡,是汉族传统叙事诗的最后辉煌。从创作与批评观之,说唱文学欲以唱本上达孔子礼乐之制,下通民间院本之体,儒乐与俗曲对接。衢巷歌本与民间盲词16世纪以来大量刊刻,对于文人而言呈现复杂微妙之情感。点窜旧本与评点歌本蕴涵了参与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体验,彰显"寄笔削于歌谣之末"的精神追求。厘清说唱文学在抒情与叙事之间的文体问题对于重新评估中国文学史的某些问题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向民歌学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富有地域特色及民间气息。本文分析了俚曲中的一曲———“银纽丝”的渊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并进而划分出它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文人的热情模仿阶段、《聊斋俚曲》的生动再现阶段及小曲与戏曲的密切结合阶段。试图从中窥见明清民歌艺术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