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近溪哲学的主旨并非仅仅在于其对所谓“赤子之心”的发明,也并非可简单地概括为所谓的“求仁为宗”,而那种近溪学说“近禅”的说法则更是流于对其思想的不可原谅的误读.与所有这些解读不同,一种更为深入的分析表明,其主旨应体现为近溪思想作为泰州学派“身道”的真正光大者,在把身体的“亲亲”之知体还原为“生生”之本体的同时,还与此一致地把整个世界理解为“身向家的生成”这一生命谱系的衍化活动及衍化过程,从而开显出中国哲学思想所特有的“家本”的理论深髓.这使得近溪学说的推出既可视为一种“后理学”意义上的对中国哲学的理论开新,又直续《易》、《礼》,代表了在中国文化业已步入“家道中落”乃至“无家可归”的历史境遇之际,新一代思想家对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宗亲之道”、“宗法之道”的历史回归.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主导性的身心关系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分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梅洛-庞蒂式的身心一体理论。该理论在把心视为是生命意向的同时,把身视为是这种生命意向的具体体现,从而最终把身心视为是显微无间、能受不二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而为古人倍为推崇的所谓情,则是这种生命整体的集中体现。因此,唯有从这种身心观出发,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惟情主义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唯有从这种身心观出发,我们才能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种种修身理论和工夫的宗旨所在,以及这种修身与礼乐诗书教化之间的必然关联。  相似文献   
3.
老子以其文本<老子>所体现的女性气质堪称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虽然女性气质这一提法在后女性主义极端符号建构论的"假面舞会"中陷入了"性别困境",但是老子所昭示的女性气质并非如后女性主义所批驳的与男性截然对立的女性生理特征,亦非远离生命本身的随机符号游戏,而是以身体符号为基础、以男女两性身体交感为基点引申而来的女性气质,不仅能够避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女人是一本男人永远不会读懂的书"这一女性独白,而且能够突破后女性主义"没有女人"的性别困境从而成为两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对话和结合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需要首先反思一下这种对话实现的现实的可能性,即对话双方的各自的真实境况.比如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招揽"是否只是一种失势后的不得已?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暗送秋波"是否也只是一种运作策略?而且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文化,它的背后是资本在指手划脚,这是一个你不能不承认的事实,也是现在很多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的这种资本逻辑的风靡.  相似文献   
5.
饮酒诗是白居易诗歌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了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白居易的诗歌,无论是讽谕、感伤诗,还是闲适、格律诗都散溢着醇醇的酒香.白居易纵情诗酒以避祸消忧,体悟人生.从他的饮酒诗,可以看见一个血肉丰满的真实的白居易,并能够窥见其思想发展历程,发现其人生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认为李贽对当时"理学"意识形态的批判,虽为中国前现代思想运动的理论产物,从中却体现了一种不无前卫的"后现代式"的之于权力化的知识话语的解构策略.在李贽那里,这种解构策略也即其所谓"解则不执一定"之说的推出.为此,他要求从形而上的意识回到形而下的身体,他主张从思想的同一性回到事物的复杂性,并且他坚持不是以永恒的规律,而是以时间中的历史为人类最终的理论归依.显而易见,对李贽学说中的这一解构主义的揭示,无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来说,还是对于当代人类哲学来说都是有着不容低估的理论和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本文认为 ,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它不仅导致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为伦理学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 ,而且亦在中西哲学之间架起理论桥引 ,为整个人类哲学的和解与沟通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作为组织行为主要部分之一的组织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组织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乃是文化精神,因此要分析组织文化就势必首先面对文化精神的探讨。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化更多地彰显出社群主义、德性主义以及人文主义的精神,那么与之对应的西方文化则更多地强调个体主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分野的实质乃是追求事实判断的科学主义与追求价值判断的人本主义之分。二者的差异对中西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中西各自不同的组织行为理论。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两种组织行为理论皆有失之片面之虞。而当代的对话理论则将科学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卓有成效的一些人的话语取代了少数人的精英式的话语或多数人的民粹式的话语,为未来更为辩证的组织行为理论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场以“语言的转向”为标志的哲学革命在西方兴起,影响之广、风头之劲,大有取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而代之的趋势。在这场以语言的转向为标志的哲学革命中,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努力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家们执着地坚持,传统的西方哲学体系是一种未经经验事实加以验证的先人为主的形而上的东西,它不是用缜密的、实证的科学分析,而是用简单的、独断的哲学思辨构造的一种体系。由此出发,分析哲学家们提出,当代哲学的任务不是重蹈传统的哲学家的复辙去为业已建立的一座座巍峨的形而上学大厦添…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初,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召开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们踊跃发言,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虽然,学者们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层面上各抒己见,甚至发生了思想交锋和碰撞,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如何解读中国哲学、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等一系列当代中国重大文化问题上。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意在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起到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