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主要依据史料将中国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供给模式的社会变迁大致区分为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供给模式的主要特征、分送方式、生态环境及其社会关系、消费体验存在明显的差异:小农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活为主体,消费品及相关服务的供给以家庭和社区共同体为主;计划经济的再分配体制下的供给模式特征则以国家供给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市场严重萎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市场为主,国家力量依然强大,家庭和社区萎缩。不同模式下社会成员的生态环境、权利义务关系、消费者身份认同及其环境后果,存在明显差异。在高调提倡践行可持续消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之前,还有许多具体而微的重要领域和论题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展示了当前中国人主流旅游形式--组团游或跟团游--在发展的名义下如何麦当劳化:游客被绑到一架巨大的消费机器上,利润、可预见性、效率是该系统的核心目标.在旅游活动中,游客的游玩被严重地产业化、商业化了,旅游在社会世界的意义也被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句话用来形容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以至于17世纪时霍布斯将战争和冲突理解为社会最初的"自然状态",并极力呼唤一个"巨灵"来着手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面临的种种难题。在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在已有的工人阶级意识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路径:集体主义方法论视角、个体主义方法论视角和文化转向视角。这三种研究视角的基础都是生产。而消费社会的出现对工人阶级意识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试图将三种视角加以综合,以文化转向的视角为主要的方法论,把消费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和个体主义对阶级意识的表达考虑进来进行研究。这样既避免了文化视角中相对主义的缺陷,又能更好地兼顾社会结构的客观因素的制约、阶级的主观表达以及工人的日常活动,是一个更加可取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敦福 《社会理论》2008,(1):234-246
谈到社会形式,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齐美尔(1858~1918)。实际上,齐美尔关于社会形式的理论很可能得益于康德(1724~1804)。关于形式和内容(formversuscontent)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贡献。康德把在知觉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现象”由两部分构成:由于对象的部分,他称之为“感觉”;由于我们的主观装置的部分,则是“形式”,它把杂多者按某种关系整列起来  相似文献   
6.
美国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而相关研究很弱。作为社会理论家的瑞泽尔独树一帜,在消费社会学的应用研究中贡献卓著。其核心主题包括社会的麦当劳化、让祛魅的世界再着魅和“虚无之物”的全球化。瑞泽尔的消费社会学研究是基于人文主义视角对美国消费实践的社会批判,延续了韦伯、马克思、齐美尔、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世界的研究。不过,瑞泽尔可能忽略了地方消费实践和消费者的多样性,从而过于概括化。  相似文献   
7.
Ritzer把nothing这一人文社会科学中新颖而重要的概念引入消费社会学研究,把它概念化为“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从方法论上,这个概念既属于齐美尔的社会形式,又是认识社会事实的概念化工具———韦伯的理想类型。该分析工具对于认识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消费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有部小说叫做《双城记》,英文是“A Tale of Two Cities”,讲的是与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有关的故事。这里先从两本书的故事开始,说说“A Tale of Two Books”o  相似文献   
9.
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下降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中国人口有史以来的不断增长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蒙古放在近代却经历了四百年人口下降的经历。从下表可知,蒙古族人口十六世纪末期至1949年,人口总数减少了255,000入。谭惕吾也指出了民国二十四年之前“蒙人人口锐减”这一事实(谭,民国24:77)。人口迁移使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由多数变为少数,对此学者的看法很一致1(LucianW.Pye,1975:497;WilliamHeaton,1971:13),而蒙古族人口绝对数的下降,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已有的文献中很少看到这一点。近代蒙古族人口的逐年下降,成为历史上一个奇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