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2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对于任何社会,礼都是不可或缺的。《南华真经》一方面反对世俗礼制,认为俗礼的出现标志着人际关系的疏远,是"相伪"的表现,会造成财富的浪费,甚至堕落为人们盗取名利的工具,促使人性变坏;另一方面,又提倡能够表达真情、带有理想化的"至礼"。然而当《南华真经》面对现实社会时,又不得不在不同的层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兼顾了"俗礼"和"至礼"。  相似文献   
2.
<正>先秦时代,天命思想几乎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经济、伦理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仔细比较一下,这种影响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大体上可把它分为三个段;商以前,是神重于人,人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上帝的摆布,西周时期,是神人并重,人们开始怀疑神的作用,在敬神的同时,也注重人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人重于神,神处于人的附庸地位。从先秦天命观的发展历史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上帝神鬼的力量被逐  相似文献   
3.
<正> 子婴继秦二世之后,执秦政四十六日。虽然在位日短,但作为一位君主,也算是个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然而子婴与扶苏究竟是什么关系,至今未有定论。《辞源》在“子婴”条下解释说:“子婴: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子。”《辞海》也说:“子婴:秦始皇孙,扶苏子。”另外,《中文大辞典》等也都持相同的观点。 我们认为这些辞书的注释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4.
5.
道家对先秦楚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辉 《船山学刊》2003,(2):82-84,158
道家对先秦楚辞的产生和历史地位的形成有过重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家为楚辞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借鉴材料,二是道家对楚辞的批评和褒扬极大地扩大了楚辞的影响,从而奠定了楚辞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不是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说新语》所记内容属于历史事实 ,其中的史料被《晋书》和研究魏晋史的今人大量采用 ,该书的内容既不属虚构 ,也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因此《世说新语》不属于小说 ,而属于史料笔记或史料笔记文学  相似文献   
7.
<正> 刘文泰、郑先兴同志在《荀子天道观试析乡(以下简称《试析》)一文中对我的《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以下简称《缺陷》)提出了坦率的、能促人进一步思考的批评意见,认为该文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违反了“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原则。这不仅是对具体学术观点的商榷,同时也是对整个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物二元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阐释与发挥.太一与老子的道是同一个概念,道就是规律.由于老子"物形之"之"物"没有明言,庄子把"物"理解为气,而<太一生水>把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以及天地未生以前只有水这一传统观念,及老子哲学重水的特点,导致了<太一生水>作者对"物"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派时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认为庄子没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而事实上,庄子在继承了前人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造,承认人人皆有灵魂,但一般人的灵魂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而得道之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不死不灭,甚至升天成仙。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对待妇女究竟是什么态度?有人说孔子是极端仇视妇女的,是妇女的敌人;但也有人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认为,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既不能以偏概全,仅仅抓住孔子的某一句话就去武断地下结论,也不能随心所欲,凭主观愿望去随意评说。而应该以历史事实为根据,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认为由于经济的、政治的等复杂原因,轻视妇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倾向。孔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风气的影响。我们既应承认孔子有轻视妇女颐向这一历史事实,但也不能因此而去苛求孔子一人,因为这是整个时代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