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指出,人类两性的结合所创造出的后代享有一系列天生的权利,因为这个被创造者(子女)是一个自由生命体,而且其没有同意这个创造.由此权利,导致了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及一些权利.他又指出了"创造自由生命体"会遭遇到的解释困难,即去解释一个服从因果律的父母创造子女的过程,却创造出了一个超感性、超因果的被创造者的困难.这可以通过区分在时间中的创造与超时间或超感性的创造来克服,或起码可以证明这种创造是不自相矛盾的.本文将审视康德的这些观点,说明它们既有很启发人的一面,即将亲子关系当作与物自身相关的关系来处理,又有不少缺陷.首先,他用来避免上述解释困难的策略蔽于一端,因为时间在康德那里有感性的直观形式之一与先验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后者与"自由因"和"定言命令"是有关联的.一旦说到自由生命体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维持的时间,那么,断言这种生命体的被创造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涉及时间和感性肉身,这就很成问题.而且,康德未充分考虑到,父母也是自由的生命体,他们对于子女的权利并不完全基于子女的天生权利,而是也有自己的先天根基.康德赋予父母以过少的天赋权利与过多的后天权利,这是因为在他视野中的亲子关系是失衡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婚姻,被现代人称作旧式婚姻。现代婚姻随现代制度而出现。自清朝被推翻以来,中国的新式婚姻出现过两种形态,一个是受新文化运动精神影响的新式婚姻,另一个是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代的婚姻(改革开放后的婚姻又趋向民国时的)。  相似文献   
3.
以现象学的方式来“解释”《论语》第一章;即“解开”传统框架的束缚和强制导向,“释放”出“子曰”语境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味,以显示境域中的“无限”。  相似文献   
4.
智慧、无明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和中国的古代思想中,智慧与无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所以应该区别两种无明,一种是智慧的反面,另一种则是意义及存在的不自觉的生成。这后一种无明会以原本时间——它既不同于物理时间,又不同于心理时间——的方式,将终极实在展示或幻化为一个现象世界。古印度的《吠陀》、《奥义书》和佛教波若中观学说中,都有相关的表述;而中国古代的先秦道家、儒家,特别是古老的《周易》中更是充溢着时义,因为它们都否认自身独立的终极实在和与黑暗不相关的智慧光明。印度的大乘佛教,特别是波若中观学说和如来藏心识说,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入中华哲理思想,并发展出新形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具有原本时间的意识,让中国佛教徒能够与之产生思想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理与文化的阐释原则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4月初,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召开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们踊跃发言,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虽然,学者们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层面上各抒己见,甚至发生了思想交锋和碰撞,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如何解读中国哲学、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等一系列当代中国重大文化问题上。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意在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起到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位德国思想家的中国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学”(sinology,Chinese studies)意味着对中国的研究 ,尤其指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各种方向、层次和后果 ,但都有助于塑成某种中国观 ,即对于传统的或原本意义上的中国的一套基本看法。这类看法在一个世纪前可能只影响到外国的很有限的一些人 ,比如学者、政治家和商人 ,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则势必具有更普遍得多和深刻得多的含义。这类看法可以很不同 ,有肯定性的正极和否定性的负极 ,以及这两极之间的各种混合形态。从历史上看 ,在某个时代正极表现得多些 ,另一个时代里则多为否定性的看法。以德国为例 …  相似文献   
7.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相似文献   
8.
我研究海德格尔多年,但大多是在美国留学时和中国的大学里进行的,除了1997年为写<海德格尔传>,利用在比利时访学的便利,来德国短期参加海德格尔年会外,一直未得机会较从容地就近体验海德格尔祖国的文化,实为缺憾.这次得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支持,到德国讲学近一年,也就算了此宿愿了.而且,天缘凑合,讲学的两所大学--图宾根与维尔兹堡--都位于德国的西南,靠近海德格尔出生与学术活动之所在.不过,实地的体验,却也不限于海德格尔和现象学.这里我只就"文化"讲一下自己的感受.文章题目故意保留了某种模糊,也就是"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与"在德国对文化问题的感受"这两层意思之间的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9.
张祥龙 《浙江学刊》2003,(4):131-134
读了陈家琪先生对我去年底发表的关于性别意识与哲学关系的文章 (以下简称“《性别》”) ①的评论 ,多有触动 ,反思之余 ,也想一吐为快 ,于是直陈如下。我将家琪兄提出的不同意见归为三个问题 ,即 :( 1 )《性别》一文所讨论的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性别意识是否有“哲学”的含义 ?( 2 )这种所谓的性别意识是否真的是“性别”的或与“男女之爱”有关的 ,还是只限于“人与人的 (社会、政治与伦理 )关系”的 ?( 3 )这种性别意识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女性的实际地位有没有 (良性 )影响 ?我必须承认 ,这些问题几乎都敲在了点子上 ,很难用简单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贺麟著作的“外篇”,《文化与人生》将贺先生的精神理想主义的哲学观运用到领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人生的真谛中来,放射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它包含的文章可分为四类:一、儒家文化的自信、自省与图新,在认识和汲取西方哲理、宗教与艺术的元气中获得新生;二、乘抗战风云之势而谋划建立一个不失自家传统的现代法治国家;三、辨识人心的信仰及宗教维度,并于现代儒家和华夏精神生活里找到它或引发它;四、评析以往和当代的文化流派,并发表对于教育的主张。这四类文章相互映衬,共同展示出《近代唯心论简释》的核心义理即“心即理也”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