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对"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定题演讲稿的分析,旨在探究主位推进模式在英语演讲中的应用。初步研究发现,在该特定的演讲稿中有五种主位推进模式,它们体现了演讲语篇的主题发展脉络,展示了其布局谋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易经》文化负载词为语料,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从翻译原型论的视角探讨含有"三"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并提出译本无论采用什么翻译方法,都应以向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为原则,在对此类文化负载词的复译过程中,可采用直译加注或直译加意译等方法,既有"洋味",又保留了"土味"。  相似文献   
3.
认知是认识和理解对象。图式是认知方面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将图式理论与科技英语的翻译结合起来,试图从词义选择的角度来探讨认知图式对科技英语翻译的影响。科技翻译中应充分激活关于词类及其搭配习惯,不同学科或专业知识,词的上下文和语境的认知图式,来正确选择词义。  相似文献   
4.
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的使用也有着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在著名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人物会话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称指示的表达形式,分别实现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如人称指示的转移,体现了语用距离的调整,对于展示人物关系、表达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用预设策略作为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常有运用。文章主要论述了语用预设的经济性、衔接性、戏剧性及多维性,并分析证明了预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中人物巧妙交谈、言外之意、技巧地传递信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交叉质询是目的指向和任务驱使明确的交际过程,也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元语用意识不同程度的指导和调控,这些指导和调控因语言使用者的风格及社会利益不同而在语言结构层面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往往能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语用含糊。文章以交叉质询为语料,采用例证法和认知语用学的相关概念,从元语用的角度,分析语用含糊这种交际策略的语言表现手段,以及这些表现手段所具有的元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化负载词包括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包含特殊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即要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中反映使用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特定文化意义,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话语理解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文章试以ST和AT为视点来解读话语理解过程,并提出话语理解的成功解读不仅依赖于以“预料”为基础的概念和脚本,同时,依赖于语境的顺应。文章同时指出,ST与AT在话语理解中具有互补性。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话语的理解有更强的解释力。为此,文章提出了一个认知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