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黑色幽默”的美学品格及其文化渊源曾艳兵给幽默着色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和理论家的一大创举。幽默何以有色?又何以是黑色?幽默的原色是什么?又是怎样转变为黑色的?这些都是令人困惑而又饶有趣味的问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拟追寻幽默美学品格的历...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解构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接受和传播虽然曾受到某种程度的拒绝,并且也必然伴随着某种变形和置换,但总体上还是顺利而又广泛的.这一结果当然同解构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我将此称作东方的解构意识——不无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理论背景同解构主义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当代的解构思潮.但中国虽然有“解构”,却没有“主义”,“解构”在这里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在破除旧的意识形态之后再予以重建.今天,解构的大潮似已成为过去,人们正在探求各种途径重建理性、权威和崇高.这时探讨中西文化在这一层面的同中之异,对于中西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进一步碰撞与交流,以及对于中国当代理论的重建.都将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告别"崇高"之后--后新时期小说一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正如我们无法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划出一道清晰可见的分界线一样,试图将我国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作出同样的划定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不过,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继现代主义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文学倾向或思潮,以后渐渐发展成一种几乎遍及全球的文化运动.后新时期文学则是指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的一种文学倾向或思潮.虽然两者的起始时间相距近20年,但它们却同时交会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交会在今天这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年代里,便必然会形成后现代主义与后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东、西方文学的相互碰撞、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6,(1):26-31,44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但是 ,卡夫卡并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问题上 ,卡夫卡更是坚决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对待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复杂心态 ,在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7.
给幽默着色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和理论家的一大创举.幽默何以有色?又何以是黑色?幽默的原色是什么?又是怎样转变为黑色的?这些都是令人困惑而又饶有趣味的问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拟追寻幽默美学品格的历史走向,纵横考察,以期辨析黑色幽默的深层内涵,并进而把握幽默美学品格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迈纳通过他的<比较诗学>建构了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诗学体系.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对三种基础文类,即戏剧、抒情诗和叙述文学的研究,由于不同的基础文类处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因此,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比较诗学必定是跨文化的.跨文化比较所带来的价值判断、评判标准等问题可以通过相对主义加以克服,但相对主义仍然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借助某种稳定性、确定性和科学性,走出相对主义的泥沼.  相似文献   
9.
人们只知道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写过《罗密欧和朱丽叶》,殊不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也写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动人故事。他在一八三O年创作的《家族复仇》,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一八0O年十月,科西嘉人巴尔托洛梅奥带着他的妻子、女儿逃到巴黎,投靠他的老乡拿破仑。原来巴尔托洛梅奥同巴尔邦迪是世仇之家。一天夜里,巴尔邦迪趁和谈之机放火烧了巴尔托洛梅奥的住宅,并杀了他的儿子。巴尔托洛梅奥从外面回来立即召集几个同伙,也烧了巴尔邦迪的房子,巴尔邦迪一家除了一个名叫吕依吉的男孩幸免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诉讼》中的一切都笼罩在"法"之中,但小说中的"法"又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确定的概念,它包含着三个层面含义首先,因为没有其他人控告约瑟夫·K,所以约瑟夫·K的原告就是他自己了.约瑟夫·K的自我控告了约瑟夫·K,正如卡夫卡的自我控告了卡夫卡.其次,卡夫卡作为一个熟悉法律,并以法律为职业的作者,在小说中描写司法黑幕、揭露法律问题,应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次,卡夫卡决不是无神论者,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因此,从宗教意义解读《诉讼》是完全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当然,小说中"法"的内外界限常常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可以说,小说中的世界就是法门内外的世界,也就是卡夫卡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