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在“人”与“世”之间——解读《庄子·人间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庄子是最富生命体验的诗人哲学家.他的哲学主题是超越现实,放歌心灵,神游无限.<人间世>的宗旨是用"虚"的心态把"形"即生命的外在形态寄存在人与世之间."虚""安命""无用"是经历汲汲用世的迷茫、身在局中的煎熬之后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李振纲  陈鹏 《河北学刊》2012,32(1):30-33
君子“三达德”中的“知”、“仁”、“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即理智,“仁”属于情感,两者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品格(“勇”)来实现.“勇”不同于“好勇”.君子之“勇”,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已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人赵朴初有《咏天华谷史》诗云: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迹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芳独赏我中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人饮茶,自古便带有普遍性.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中国人从何时开始识茶、饮茶,已不可考,但至少在作于战国时代(一说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茶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也)而解之”.茶是一种智慧,犹如酒是一团情感.中国文化自古有阴阳互补的异质同构性,茶属水,性主阴柔;酒属火,性主阳刚.酒调整着情感,茶津润着理智.酒表征着热烈,茶象征着淡泊.酒把万物距离拉近;茶使人的心灵宁  相似文献   
4.
17世纪中叶,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批富有个性的思想家。而在哲学上别开生面的首推王船山。船山之学高明博大的哲理境界,庄严弘毅的伦理精神,堪称那个时代的空谷绝响。船山哲学,渊博幽深,非苦心孤诣,难窥其冥府,得其道真。拙论解云:辨本体之真妄,极变化之神诣,究天人之奥隐,探理势之微几,合理欲以证性,弘人生之实学,乃船山哲学之要旨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本位的,而且是泛审美主义的.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一个“雅”字,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他可以不是真正的诗人、画家、琴师和书法家,但不能不懂得一点吟诗和欣赏琴棋书画艺术的常识.有了这些还不够,他还须懂一些饮酒品茗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和逻辑思维的一篇著名哲学论文.从"道通为一"的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知性思维中"名"的主观性与"实"的客观性、"言"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概念的凝固性与表达对象的流动性之矛盾,否定了逻辑思维的真实性;从本体不可致诘的维度阐明了知性产生逻辑矛盾与逻辑悖谬的必然性.否认逻辑思维的真实性,必然在认识论上走向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7.
《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思想或学术史专论。从古之道术到百家之学,其学术立场是进退诸子、宗本老庄、遮拨名辩、复归无名。作为殿后之作,文辞精美,思想宏阔,开放包容,涵盖面广,在《庄子》中占有特殊地位。从中依稀可辨庄子与春秋战国之际诸子思想之关联。  相似文献   
8.
救世意识与时代悲感──现代新儒家在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命运李振纲现代新儒学从20年代初产生开始,直到现在仍是在中国与世界很有影响的新传统主义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以传统与现代化关系为核心问题,以融会中西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以“返本开新”为文化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去年仙逝的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毕生致力社会改造运动和东西文化研究,无论在社会活动中还是在学术领域内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遗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人心与人生》(1984年)是代表他一生心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这三本书以它独特的立论,细密的分析,入情入理的思考赢得了不少学人的喜欢,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本文想对梁先生的成名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关于中西印三系文化比较研究的三个基本观点作一论析,以奠先生英灵.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字子静,后人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死于光宗绍熙三年(1193年)。他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封建伦理熏陶,养成了好学深思,不苟言笑的个性。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三、四岁时,就曾问他父亲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遂至废寝忘食,父亲呵斥,遂姑置之而心中常在琢磨。五岁入塾读书,聪颖好学,悟性极好,七、八岁时即得乡誉。一次,“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