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化世界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文化世界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生存模式。文化世界的创造过程是赋形创序过程,是解构与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人创造意义、价值和外部世界向人显示意义、价值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个体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而主体的功能是由主体的要素和结构决定的。因此,个体主体性的生成就有赖于个体主体要素的获得、结构的形成和建立,即有赖于主体的建构,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下列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 人类在展开自身生命活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对世界的实践掌握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当人类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时侯,生存需要的满足压倒一切的,而一切直接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劳动以及为获取生活资料所制造的简陋工具虽然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但是它们作为认知的真和功利的善的原始统一,实际上已经包含着美的创造的萌芽。正是制造和使用第一批工具活动开启了人类艺术掌握世界的通道。因为,它不仅使人获得了生理上某种快感的满足,而且也促使生理上对快感的本能追求向有意识地追求形式美的感性过渡,然后又向有意识地创造能使感性快感同心灵享受相统一的具有形式美的对象过渡。  相似文献   
4.
科学作为理论地把握外部对象本质、规律的观念活动,满足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更为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工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和前提,是人类从外部自然界求得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方式和武器。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单纯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昭示人生存的意义,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承诺、保证和根基,难以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而且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在实践领域加以应用时,才能使其实用的价值现实化。科学不涉及人的价值领域,难以保证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一定有利于、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科学技术对于人存在的意义有其历史性和有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协商民主把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把协商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促使现代民主从注重偏好的聚集转向注重偏好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正> 众所周知,“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世界的特有的范式,主体性问题也不是马克思首先予以关注和揭示的,前马克思的哲学对主客体问题作了多方探讨。如果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追问和沉思是对主客体混沌不分的原始思维的否定,那么,普鲁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则表达了古希腊智者对人之主体性的弘扬。如果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以神人对立、思有对立、精神与肉体对立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主客体问题,以上帝的形式虚幻地折射了人们超越现存、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奴役的愿望,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主客体问题是随着欧洲人从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长期冬眠中的觉醒,伴随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两大发现,即自然的各  相似文献   
7.
王永昌的博士论文《实践活动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是作者意欲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在我国进一步确立和发展的新尝试。该书把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活动的哲学探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拓宽了实践问题研究的新领域。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人类在各个时代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坚持和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8.
钢筋的连接方式决定着工程结构的质量、投资和进度,从综合效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分析了绑扎搭接连接、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人的主体性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是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没有主体性精神,现代化无从谈起。但如果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过分高扬那种视自己为主人视自然为奴仆的主体性,过分张扬人的意志和欲望,必然造成人和自然的全面紧张甚至敌对的状态。天人合一思想昭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更需要呼唤天人合一精神。但如果以天人合一思想来拒斥主体性思想,既不可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无助于解决业已出现的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要在打破和超越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后达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要有新的合理的现代哲学观念作支撑,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西古典哲学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和主体性思想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李火林 《浙江学刊》2002,26(6):88-92
人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 ,其需要域远远超出生物学意义上直接的机体生命界限。要满足人的多样性需要 ,必须对外部世界实现有分工掌握 ,并相互交换各自的掌握成果。现实的人在交往关系和分工中的地位决定其需要的满足程度。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人对外部世界的有分工掌握和交换也越出了一国的界限 ,但各个民族在分工掌握的总体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的分工协作 ,又必须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