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西差距悬殊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将使西部地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也将使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到制约。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指出 ,地区间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具有客观必然性。开发落后地区 ,是世界性的趋势 ,我们必须顺应这种历史趋势 ,尽快缩小东西差距 ,使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教学内容应更贴近学生需要,同时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充分论证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明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从18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顶点.本文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含义和条件,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应开始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又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居支配地位的实际,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应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证了商品经济和城市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关系 ,认为中国商品经济较西方落后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对商品经济作用不同 ,是中国较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缓慢的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每一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它的前期都是基本上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而到了它的后期则基本上不适应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决定了它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却又征明了每一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都较前期快。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的前期,尽管原始公社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很低,生产工具非常简陋,生产力的发展是特别缓慢的。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商品交换的出现,较先进工具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力才有了较快地发展。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粗放、手段落后、模式陈旧、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各种知识和资源,使企业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本文通过对青海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提出青海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从运费、劳动力、集聚三个因素选择工业区位,对认识我国乡镇企业的布局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乡镇企业从运费和劳动力因素看,分散为主具有合理性;从集聚因素看,由分散向集中过渡具有必然性。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广大的中西部还应以分散为主,东部则应以集中为主。乡镇企业由分散到集中,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但政府可囚势力导,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指股份公司、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有人说这种调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余地,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还要存在相当长的时期。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人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表明了资本主义还有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可以避免灭亡。这就不能令人信服了。我们应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发展农业也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强化市场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谁优谁劣?是人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一直未有结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离开一定的具体条件孤立地、笼统地说二者孰优孰劣是难以说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