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开忠 《管理世界》2019,35(12):17-27
新中国70年来城市规划实践丰富多样,但基于中国实践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却严重缺失。本文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变化,试图围绕着"为谁做规划、做怎样的规划、如何做规划"透视实践背后的逻辑,总结和概括新中国演化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论。首先,提出和阐述了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计划驱动型"、市场化转型时期"增长竞争驱动型"以及新时代"美好生活驱动型"城市规划理论模式;其次,揭示出新中国城市规划方法论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从单一物质环境到物质环境、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综合,从全能指令型到有限管理型,从静态到动态规划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县这一水源保护区(含水源补给区)占县域面积83%的典型区域的剖析,探索处于水源保护强烈制约之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就密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水源保护区而言,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为:第一,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方向;第二,无公害型高科技与城市型工业方向;第三,旅游服务业方向,第四,房屋等居住空间开发型产业方向,同时应根据水源保护区内的空间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区域产业政策的基本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文章认为,区域分工应受以区域的主体性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的支配,规模经济是同质区域间分工发生的内在机理。文章还对区域专业化部门的区域乘数机制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揭示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就业人口占到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左右.信息部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以Moomaw(1981b)和Ciccone等(1996)提出的模型为基础,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4年我国各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经济密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各年份城市生产率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弹性介于O.6%-O.73%之间,城市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弹性介于1%-1.9%之间,验证了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但城市集聚经济效应要弱于美国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和现实出发,提出中国经济已经走上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运用中国30个省区1978-2001期间的年度数据,采用对面板数据进行随机系数模型分析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中规模报酬变化的时间变动特征和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已经转向由规模报酬驱动的内生增长过程,呈现出不断自我加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振兴环渤海地区:破解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密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渤海地区的振兴关系到近5亿人的福祉,如何振兴环渤海地区,是本刊近期着力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期“战略思维”专栏刊发的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的这篇文章提出,作为和东南沿海地区齐列为中国经济核心和门户的环渤海地区,它的振兴应当成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本文高屋建瓴,见解独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相信杨教授对振兴环渤海地区战略方向应坚持“三个基本定位”的系统阐述一定会使您深受启发。另外,本栏其他几篇文章对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分工经济落后的原因等问题也作出了解答。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继续为环渤海地区的振兴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发展战略演变在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发展战略的转化。在揭示形成新发展格局本质为构建强大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新发展阶段首都发展战略本质就是建设强大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城市,走全球高精尖集聚发展之路,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提升首都在全球范围内决定“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在哪里生产、谁以及按什么规则和程序决策”的能力。为此,要吸引和培育跨国公司总部、全球性组织、有全球话语权的媒体机构,加快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人才发展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新兴要素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规则创制能力、全球定价能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城市服务能力和世界顶级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杨开忠  赵晓  冯杰 《决策探索》2005,(11):10-10
长三角、珠三角原先的发展模式不适应新环境。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宏观调控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影响非常大。长三角、珠三角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低成本驱动的发展阶段会开始向规模报酬驱动的阶段转型。但是这个转型看来是被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给打断了。中国进入重工业阶段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产业的链条向上游走,但这个链条在长、珠地区被压制了。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简单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阶段性历程和标志性事件,论述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面临的几项重要战略选择,论证和提出功能主导、空间一体化、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和引导人口、经济向滨海地区转移的发展战略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