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成  杨秀莲 《今日南国》2006,(13):68-70
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2005年世界杰出华人奖”的英藉华人赵泰来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画家。他将祖传下来的5百件价值8亿元人民币的藏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令世界华人称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在赵氏家族是如何一代代传下来的?赵泰来为何卖掉自己三处别墅筹措运费送宝物回娘家?  相似文献   
2.
爷爷奶奶泪流满面,诉说委屈:“不让我们看望孙子,就是对人性伦理的践踏与挑战!”孩子的母亲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没经过我的同意看望孩子,就是对法律的蔑视和挑战。”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江西南丰县的一起探视权遭遇法律“红灯”的官司。艾龙生是江西南丰县电信局的退休职工,他和老伴魏如水是恩爱夫妻,与儿子儿媳相处也很融洽,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很不错。1998年,孙子艾明(化名)出世,艾龙生笑在眉头喜在心,觉得晚年又多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从此,老两口将孙子当作掌上明珠,百般疼爱,千般呵护。然而,老人的晚年之乐很快就被儿子与儿媳的婚变打破…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人格关系问题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的西方,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为其主要研究内容;"文化决定人格"理论及"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理论的形成,使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势态,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均有突破性进展。用宽厚的理论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已成为这一研究的趋势。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问题、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秀莲 《今日南国》2006,(23):60-62
2006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位出版人体艺术写真集的女性汤加丽领衔主演的歌舞音乐剧《魅》在南宁演出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这个"人体艺术写真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健康的享受生活.因此,回归生活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向与形态重构.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连,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时代的需要。寓教于乐早已经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寓教于乐原则。也就表明了教育就是 兴趣的一种升华,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而将课程游戏化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去享 受学习过程,爱上所学知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本篇文章对于英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述,剖析了英语课程游戏化过 程的原则,最后重点阐述了英语课程游戏化的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我国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及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在剖析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专业设置、师资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中部地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和谐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格类型的三种范式为理论依据,论述了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春节前夕,福建高院作出终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数罪并罚判处某房地产公司老总郑驰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赔偿二奶家属28万元。一个身高1.81米、身边美女如云、身价近6亿元的财团总经理,为何为了一个少妇4次自杀?又为何用情妇的防身手枪对准她的胸部扣动板机?一心傍大款渴望“转正”的妩媚女人,为何在修成正果时激流勇退?深陷情劫的众多当事人。又为什么甘愿出卖亲情戴上绿帽子? 2006年2月6日,记者飞抵福州对此案进行了独家采访,一个错综复杂的都市迷情故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