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北洋军阀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通行说法,虽有实事为本,主要还是由他指和后认层垒叠加而成的.从近年来学人研究的情况及梳理习见资料可知,“军阀”和“北洋军阀”的指称,出现的时间至少较专题研究所说各早两年,而北洋政府的指称,主要是北伐之后才逐渐流行的.尤为重要的是,在“北洋军阀”的集合概念形成之后,所指称之实事的谱系化一直持续发生,使得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随时有所变化.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念指称整个北京政府时期的民国史,难免以偏概全,误读错解,甚至误导相关研究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受域外学术的影响和内在发展的驱动,近年来法制史研究渐呈活跃态势,无论文献的整理出版还是研究著述的发表,在各专史或各学史的领域都显得相当突出.只是认真检讨起来,不无可以进一步考究之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本期栏目并非赶场做纪念史学,所谓问题与主义,要谈的不是五四时期那场著名论战,而是借由此标题讨论近代中国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中国近代史上,凡重大问题皆有各种主义参与其间,而各种主义的历史,也基本都是影响深远的重要问题.就此而论,问题与主义可以说是一事两面,而不像当年争论者所以为的那样非此即彼.本期栏目所选两篇海外学人的论文,刚好可以作为讨论问题与主义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大学与近代中国——栏目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大学之于全社会,影响远比世界其他国家显得更为重要.民国时期几度担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长校,这三所大学不仅地域上分别位居北、南、中部中国的重要位置,更具有社会旗帜性的广泛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当胡适还在太平洋彼岸撰写博士论文之际,其脑海中就萦绕着一个在他看来新中国必须正视的更大更根本的问题,即"中国人如何能在这个骤看起来同我们的固有文化大不相同的新世界里感到泰然自若?"为此,胡适认为要有组织地吸收新文化,以避免旧文化的消亡,而关键在于找到调和新旧文化精华的基础,重建自己的科学与哲学.具体到胡适面对的哲学领域,他提出:"新中国的责任是借鉴和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去研究这些久已被忽略了的本国的学派,又用中国固有的哲学去解释现代哲学,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哲学家和哲学研究在运用思考与研究的新方法与工具时感到心安理得."①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胡适将博士论文加以增补,写成<中国古代哲学史>讲义,承认"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个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②.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计,"哲学"不仅是"phn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后者在前者授意下撰写的<东洋哲学史>,用西洋philosophy系统条理中国古代思想,将"哲学"由他者的学问即西学,变成东洋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为普遍性的学问.这与此前中村正直、岛田重礼主讲"支那哲学"仍旧依照中国脉络截然不同,背后实有掌控东亚话语权的立意.中国新进人士如王国维等接受哲学,已经将普遍性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这样的比附后来演变为用西洋系统条理中国思想的天经地义,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反省.不过,"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给东亚尤其是中国提供了重估固有文化的机缘.就此而论,"中国哲学"包括:第一,用哲学概念重装古代思想(一般所谓中国哲学史);第二,"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发生及其来华后的发展演化;第三,借鉴philosophy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思维.寻求"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脉络,应该严格分别一二两项.至于前景如何,后一方面的成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代广东学术因缘——栏目解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地的学术传承及学风流变,自有其渊源因由.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虽然天翻地覆,脱胎换骨,学术思想也随着各种东西学新知的大量输入而旧貌换新颜,内里仍然深受固有理路脉络的影响制约.就全国范围而言,历史上广东学术大都处于旁支地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以辛亥革命和民国创立为肇端,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此由臣民变为国民.这一变化如何发生、如何理解,既有文学的描述,也有历史研究的分析.而以当时人的日记为凭借,聚焦于革命前夕的辛亥年,按住亲历者顺时序展开的喜怒哀乐的脉动,探寻历史的发生演化,一方面可以补充大历史的视野所不及,丰富历史的影像;更有助于改变认识历史的方式,还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差异与活跃之于历史和史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科学史学大致有史料与史观两条路径。新学制确立后大学史学系本科教学的迫切需求 ,使史学课程的设置一脉相承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化的趋向。即使在整理国故的影响下 ,一度出现断代和专题化 ,综合史观依然大受欢迎。一些学人批评史料派的窄而偏与史观派的泛而浅 ,试图沟通。可惜由于教学和研究的不同需求而被强化的学派分歧 ,在不断变化的西潮涌动下难以协调。分立的学派不仅造成学术界的长期裂痕 ,也扩大了思想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