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天际线"通常是指城市特定地点的高楼建筑群与天边相连而构成的整体景观。它为进入城市、身在城市、或在外关注城市的人带来视觉冲击,标示着人的力量与自然的力量的独特结合。从传播学角度审视这一城市现象,现代城市天际线的出现与摩天大楼的诞生相连,成为近代以来的贯穿实用主义精神象征性传播媒介,它汇聚了多种空间传播语言,延续着人类对于高度及其意义的向往和移情。城市天际线既是一种实物媒介,同时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得以呈现,获得丰富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2.
3.
麦克卢汉对美国传播学的冲击及其现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在现代历史背景的条件下,重新审视西方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的基本方面,审视他的思想对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播学界的冲击、这种思想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以及就整体而言所蕴含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纷繁的伦理学思潮中,弗罗姆的规范人本主义学说既独特又典型。其独特性在于它与当代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潮流蔚成对照;其典型性在于它集中表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矛盾,试图据此形成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批判,作出对现代人困境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弗罗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加以批评性讨论,将会使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现实生活、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当代西方人学、伦理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现代传播学理论 ,回顾总结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况 ,分析了国际互联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负双重影响 ;研究了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必要性及其难点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文章认为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消解国际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压力 ,使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是一项严峻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现代美国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说”的理论发展的深层意义。本章认为 ,这一模式的产生及其演变反映出与媒介效果研究紧密相关的受众问题的一个变化 :从以传播者的意图为中心转向受众如何利用媒介信息 ,如何从中获得满足为中心 ,并根据后者来确定大众传媒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和途径作为一系列研究范例的综合物 ,受到许多人的拥护 ,主要是因其所特有的实用性特点 ,在美国“最有生命力” ,得到最为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休谟的伦理学的现代意义。(1)休谟关于区分道德关系和事实关系的思想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伦理学的主流方向相一致,它特别地受到当代偏好逻辑分析的伦理学家的欢迎和重视;(2)休谟的伦理学与当代自然主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无论就发展渊源来说,还是就内部的方法变革来说,休谟的情感论伦理学都堪称当代情感论伦理学的先声,但是它们关心的问题不一样,因而具有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8.
生于冷战、超乎冷战的因特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 ,但因特网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因特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 ,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 ,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20世纪末问世的一本著名"奇书"如何通过"交流"的语境,阐述传播思想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当代社会,"交流"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词,并且正日益凝固成不证自明的观念。《交流的无奈》的作者彼得斯则立意要写一本讨论交流失败的书,并通过此书论述如下重要观点:"交流"本身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难解之迷,是一个需要深究和置疑的前提;"交流"一词的历史丰富性印证了传播思想的交战与发展;分析"交流"失败的本原意义,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澄清传播学的某些基本问题,实现积极的转换,而未必会导致悲观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议程设置”是本世纪60 、70 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设式理论。李普曼是这一理论的最早论述者。他于本世纪20 年代初形成有关“议程设置”的基本想法;经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者的深化,在60 年代形成一个初步的形态。70 年代,该理论研究者赋予可检验的形式和论述方法,拓展了内容分析、媒介模式、受众研究等其他领域的探讨。80 年代后期,这一理论研究出现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