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文化都有终极指向 ,而其终极指向的确定 ,在最初和最深处 ,便取决于这种文化对于自然的态度和观念。与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的征服索取、强调人在自然中的独立和自由适成对比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乐感文化 ,其终极指向便在人与自然的亲合一体 ,即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终极指向之文化哲学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中国人所设定的最高人生理想。文章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下 ,着重阐明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即终极指向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式 ;分析其发展的认识论根源、价值论根源 ,以及原始思想基础 ,力求更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潘世东 《学术论坛》2001,(5):123-126
时间和生命合一、时间与空间合一这种造化的目光,使中国人不仅从人类的角度去审视宇宙万物,也从自然的角度去审视宇宙万物和人自身,将自然自然化,将人自然化.这便带给中国文化一种包揽宇宙的宏大视野,一种吞天吐地的情怀,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以及一种超越一切的飘逸洒脱的气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常识,以古代风习避雍为有力证据,力图辩明《诗经·关雎》的主题既非"吟咏后妃之德",又非"男子爱而不得乃成梦幻,幻想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梦想写真,其本事写的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所表现的则是一个完整而又圆满、实实在在的恋爱过程.《诗经·关雎》是一首叙事诗,而非抒情诗.  相似文献   
5.
论"道"与中国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既是从自然中来,又体现为自然本身.可以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道和自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因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最核心范畴和命脉所在,而道又等同于自然,这样,从内在逻辑上,"自然"就顺理成章地过渡为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色和最基本的构成.所以,从自然观入手研究中国文化就等于直指关键和要害,就可以抓住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从这个逻辑认识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可以说道是中国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而且,甚至可以说道还是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汉水文化具有的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牺牲奉献、太和博爱、道德至上和独立求真等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独创性和生长性、开放性与兼容性、普适性与代表性、人文性与和谐性、挑战性和反叛性、自’由性和独立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判断世界神话精神特质的时候 ,文化学家和神话学家们总是将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从世界神话丛林中凸现出来 ,并将它们分别作为东西方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这是不无道理。正是立足于这个传统的观点和理论发展的实际 ,从文化、哲学、心理、历史等六个向度展开了中、希神话的比较 ,并力求找出导致中西文化和文学根本异同的深远根源。在全球化趋势的足音响彻云霄的今天 ,这种比较不仅具有对中西文化和文学所存在的异同作正本清源分析的作用 ,同时还具理论应战及建构价值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常识,以古代风习避雍为有力证据,力图辩明《诗经·关雎》的主题既非"吟咏后妃之德",又非"男子爱而不得乃成梦幻,幻想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梦想写真,其本事写的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所表现的则是一个完整而又圆满、实实在在的恋爱过程.《诗经·关雎》是一首叙事诗,而非抒情诗.  相似文献   
9.
正领导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讲,体现在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上,领导者若没有过人之见,遇事或者人云亦云,或者不着边际地空发一番议论,就不可能树立起现实的领导权威,而只能成为附庸和摆设。领导,无论级别高低或权力大小,其实质都应是权威的象征,具有受人钦敬和令行禁止的影响力,也即具有旺盛的"人气"。但从实际中看,一些领导"人气"不高,同级不亲、下级不敬,虽有领导的身份,却发挥不了领导的作用,毋庸讳言,领导当成这  相似文献   
10.
潘世东 《云梦学刊》2001,22(1):9-12
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迷茫和悲愤之下,屈原绝望而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屈原之死,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之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