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地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改善集体经济的运营机制。松江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以股份合作社的形式,采取农龄和土地份额相结合的配比方式,将全部资产量化到人,既保证了集体资产的共有性质,又保障了集体成员的个人收益和实现形式。还有效规范了集体资产的经营权,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妥善地处理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关系。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优先性,是提高集体资产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承包制小农合作发生机制的相关理论文献归纳成对四个核心命题的讨论:元命题、可能性命题、领头人命题、合作制度命题,分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分析了人际媒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力度和方式。初步探讨了人际媒介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养成过程中的功能反差:它越来越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但这不妨碍它依然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主要媒介。在此基础上观察到校内外人际交往对于政治认同的不同影响,并指出人格化的人际媒介在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乡中国时代,郊区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空间,也是打造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共同富裕的关键场域,由此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对中国郊区研究进行阶段性回顾与反思,能为广大城市郊区在新发展阶段探索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理论准备。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对郊区的概念确定、经济发展机制、乡村发展与振兴、社会治理、生活模式、区域形态及类型比较这六个核心议题。研究发现,尽管各学科从不同侧面对中国郊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示,但研究者们都无法忽视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事实是,中国郊区在体制粘连性、空间融合性与文化一体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整体性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郊区社会”的概念,主张建立研究中国郊区的整体性视角,并初步对接下来的郊区社会研究做了方向性思考,以期为中国城市与郊区研究的本土化做一些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5.
6.
新户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不在于将户籍与各种社会福利剥离开来,而是赋予常住人口依据居住证享有更多社会福利的资格,事实上强化了户籍制度的社会治理功能。通过"社会治理论"的视角来理解新型户籍制度的功能可以看出:我国户籍制度功能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社会管制制度,转变成一种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的社会治理制度;新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在城镇化的时代重建社会秩序、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体体现在引导人口流动、完善地方社会福利分配和支撑地方社会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政治语言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十分庞杂,此文试图对这类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对政治语言的各种研究可以大致地划归语言学或政治学的脉络。前者包括语用、语义、句法和篇章分析,后者属于对政治话语实践的传播或政治过程研究。对中国政治语言的研究在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维度都有值得深入的广阔空间。基本的缺陷在于,由于缺少历时性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政治语言研究的参照系尚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郊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类型,且规模广大,研究郊区社会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提出了“城乡关系—人口流向冶的分析框架,借以提炼郊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郊区的乡村地区为例,说明典型郊区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大城市郊区社会的乡村振兴议题展开初步的思考。 本文认为,郊区社会是一个城乡关系紧密的人口流入型社会,它的发展路径和其他类型乡村社会有所不同,郊区乡村的乡村振兴更适合走一条配套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治理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自觉.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作为当前治理模式的重要历史转型,体现了在我国独特的治理体系下,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努力,即如何通过组织流程的再造以及灵活多变的治理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推动公共目标的实现,并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的达成度.社会治理效率的多维目标是推动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主导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简约治理、系统治理、技术性治理等不同阶段,并逐步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精细治理模式.理解社会治理效率的内涵对于理解当前治理实践的精细化变革以及推动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