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成为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知行及知行关系被理学家赋予积极的道德内涵。由知行关系到格物致知,理学家同样赋予格物致知以丰富的道德意蕴,并把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理学家的知行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对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重视知行关系道德价值的同时,却漠视了人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晚明基督教在华传教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晚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策略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传教士采取的是与佛教认同的策略,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改变策略,开始向儒家靠拢,并批判佛教.同时,传教士还以西方的科学知识为工具传播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几个传教的基地,并发展了一些信徒.  相似文献   
3.
永明延寿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永明延寿信仰净土的缘由,认为永明的净土信仰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进而依据永明延寿著述,考察了其净土信仰的具体内容。并从中国净土宗和净土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永明延寿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进行了建设性的改革 ,并针对清规日益世俗化的现实 ,制定了《云栖规约》 ,以别僧俗界限。  相似文献   
5.
佛教源于印度 ,早期僧人依靠神异手段将其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社会上层统治者热中于方术、迷信 ;下层民众生活困苦、渴望幸福 ,存在接受神异的心理基础。佛教以神异为手段拉拢信徒、中国人将佛教看作道术以及早期佛教的分布表明佛教与神异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宋明理学的先驱——石介王公伟隋唐以来,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势力增长很快,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却影响式微,且呈花果飘零之态。这种情形深深刺激了儒家学者,他们不甘心儒学的这种被动局面。于是便为...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其教义具有强烈的一神论特征,与其他宗教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天主教进入中国,与佛教直接接触。开始天主教采取与佛教表面认同的策略,后来采取与儒学认同,同佛教对立的方针,最终导致天主教与佛教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和以袾宏为代表的佛教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辩论的结果让双方势同水火。其中,天主教的态度是应该检讨的,他们对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是肤浅的,也过高估计了人们对天主教的容忍和接受程度,最后导致了教案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为背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权".对"权"这一范畴的注释肇始于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挥,到西汉董仲舒时形成一个高峰,最终在宋代的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完成.对"权"的不同诠释,一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权"的诠释是时代的外在要求和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净土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以义学为特征的唯心净土,一种是以救赎为特征的弥陀净土。前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改造,目的是要建立人间净土;后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失望,目的是往生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许多宗派,但只有禅宗与净土宗两派一直兴盛不衰。禅宗主张依靠自力解脱,净土主张他力拯救,二者在修行的手段上是有冲突的。但二者在许多方面又是可以会通的,所以禅净双修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也是如此,禅净双修经过一段时期的冲突之后,逐渐走上了双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