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18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儒影     
儒家思想在《聊斋志异》里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读书人都热衷于应举,终生以入闱应考为务。蒲松龄在批判、揭露其中积弊的同时,对读书人的这种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二是以儒家“仁政”为标准,评判官吏人品的廉贪清浊和为政的成败得失,愤怒揭露、抨击了蠹役秕政。三是塑造了一批“以儒事饰贾事”的儒商形象,而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闽都别记》所叙众多故事中,许多是里人何求对福州民间故事的取用与加工。这种改编呈现四种类型:基本不变的故事再现了民间传说;不变与变的组合完善了小说结构;情节变化较大的故事改变了故事主题;传说内容的巨大变化裂变了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晚明士人隐居于市井时与市民大量接触,使士人能够体察市民的内心情感,不自觉地成为其代言人,从而开始亲近市民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受市民风情影响,创作出符合市民口味的文学作品。但因他们长期受封建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其行为与其作品中的形象通常又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4.
今天,小说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按照通常的解释,它是指一种有人物、有情节的叙事文学形式。1979年版的《辞海》“小说”条下就是这样说的:“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可是这样的概念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因为最初的“小说”二字,其内涵与上述的理解相差不啻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5.
田泽长先生的《蒲松龄和陈淑卿》一文对蒲松龄所撰《陈淑卿小象题辞》作了一番诠释和考证之后,得出结论:陈淑卿乃是蒲松龄于刘氏之外的另一位在患难中结褵的夫人,《题辞》“表达了他和陈淑卿生死离别的情感”。 可是,我们细读《题辞》,並参考已知的蒲氏生平材料,怎么也无法得出“田文”那样的结论。我们认为:蒲松龄决没有经历过这么一段不寻常的遭遇,《题辞》并不是他为悼念亡妻而作,而是应别人请托代写的。  相似文献   
6.
初唐小说《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自宋代以来,几乎众口一辞,都认为乃时人为诽谤欧阳询而作。有的还把它与后来的《周秦行纪》视同一类作品,说:“唐时风气,往往心所不慊,辄托文字以相诟,如本《传》及《周秦行纪》皆是已”。(汪辟疆:《唐人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附识)甚至明智如鲁迅,也认为:“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这简直就是把它当作攻击小说的始作俑者了。如果确是这样的话,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小说了。笔者不同意此说,故不得不予一辨。  相似文献   
7.
<正> 张友鹤先生以很大精力,对《聊斋志异》做了很好的辑校工作,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完整资料,给研究者以很多方便,成绩是不容否认的,三会本《聊斋志异》的显著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也存在某些缺点和失误,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对《促织》两段异文的取舍不当,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一处在文章的前半部,成名独子弄死了促织,惧而投井,正要藁葬,发现有气息,“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手稿本在这以下作:“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而青柯亭刻本(以下简称“青刻本”)则作:“但儿神气痴木,奄奄  相似文献   
8.
清初的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曾被称为“鬼孤史”,后世的读者把它目为《搜神记》、《夷坚志》之属。这些说法虽未必十分恰切,但是,谈狐说鬼,描写这些精魅“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鹘突”、“变幻之状”①,倒也确是《聊斋志异》的一个突出特色。因此,在研究这部文学名著时,必然要接触到这佯一些问题:蒲氏为何要请这些子虚、乌有、亡是公们充当作品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9.
<正>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起来的千余年时间里,和科举制度关系至为密切的文人,大约可以说无过于蒲松龄了。他几乎终生在科举应试的泥潭中挣扎,而且在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写作生涯中屡屡以之为题材。蒲松龄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祖上虽没有出过高官显宦,可终究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到得蒲松龄一代,其家虽已很消乏,但琅琅书声并未绝响。其父蒲槃虽因家计艰难,加以二十几岁尚未能掇一芹,于是弃儒经商。不过待到家境亨泰以后,便又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小说这种体载,应该说很早就已经在我们先民的生活里萌芽,但是,与诗歌相比,简直无法望其项背,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就是颇得后人看重的六朝志怪、志人之作,严格说来也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只是到了唐传奇的出现,文言小说才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