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立足于中国森林治理的现实状况,对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学派的主要理论进行梳理,着重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Social Ecological-System,SESs)研究方法,提出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和由此拓展的森林研究网络体系,对中国森林治理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森林治理应力图超越市场和政府的缺陷,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推动森林产权改革、充分认识森林资源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特殊性的基础上强化、细化和有效化森林治理的机制和途径。与此同时,基于中国森林治理的经验,对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进行验证,可以显示中国森林治理实践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行政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文章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辩证分析了这一制度的制度基础、基本功能和内含价值,据此解读了这一制度安排的政治属性,认为它本质上是一项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文章解析了民主与民生各自含义、治理民主与社会民生关系等关键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3.
“政治冲突”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古老课题。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探讨了特定的政治冲突一政治革命的缘由、方式及其消除途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社会政治矛盾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政治动荡的加剧,政治冲突分析继政治街态分析之后,再度成为西方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分析途径,并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沦观点。了解和分析西方当代政治冲突理论,对于我们把握政治冲突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学科得以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我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沿着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的主轴,实现了内在逻辑的转换发展,其体现为:重心论域的转移发展;思想方法的调整转换;研究视角的切换转变;分析范式的嬗变更设;主导思维的归位置换;主题内容的演进变迁;研究视野的开拓扩展;研究方法的丰富发展;科学程度的增强提升;任务功能的变更发展。这一转换发展不仅显示着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未来趋势,而且映现着我国社会政治的历史转折,彰显着共和国政治的本质精神和内在精髓,提示着人民政治发展的实然战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防治“非典”时期的政府双重管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典型传染性肺炎的防治,要求政府进行危机管理。与时同时,非典型传染性肺炎尚未形成政府管理环境中的极度危机环境,因此,在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时期,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又要求政府承担常态环境下的公共事务管理,由此形成了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时期政府双重管理的要求和任务。政府管理的常态环境与非典型传染性肺炎一类危机造成的危机环境之间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政府对于两种不同的管理在体制、政策、能力等方面进行明确区分和定位,按照不同的公共事务进行不同的管理。同时,政府管理的这两种环境又具有相互联系,这就要求管理者根据两者相互联系的特点和非典型传染性肺炎危机的特性,在两者相互联系的若干方面明确不同管理的要求,井采取相应的对策。非典型传染性肺炎的防治对于政府管理及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政府管理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发意义,但是,在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方面,也应该按照政府双重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分。  相似文献   
6.
政治观是政治学研究的认知起点,是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石,也是政治分析的逻辑前提。因此,关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和阐述,是政治学的第一命题,而由此形成的政治观则是特定政治学研究的主线脉络,是理解特定政治学家思想的逻辑总纲。王惠岩先生(1928—2007年)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新时期政治学奠基者之一。在创立和阐述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惠岩先生深入探究和深化发展了对于政治涵义的认知,指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权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是在明代思想对“私”“利”正名的基础上,如何由“私”上升为“公”,一方面在承认“私”“利”的基础上重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私”“利”提供正当性理据。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私”“利”是不具备正当性的,而明末启蒙思潮则承认“私”“利”的普遍性与必要性。这就必须解决如何处理公私、义利关系而构建“天下为公”政治秩序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明代启蒙思潮形成了“公理”与“公利”两种分析范式,即以公理为核心,规范性的“统私为公”进路与以公利为核心,经验性的“合私成公”进路。前者调整了传统理学的“理一分殊”理念,在承认私利的同时,也认为“利必有害”,“私”“利”必须遵循“理”的客观规律,因此,道德精英的“以欲合理”的超凡入圣,以及在此基础上“布大义于天下”,即“统私为公”。后者基于气学、心学对于传统理学的突破将公利设置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而公利是私利适当关系下的总合,因此,国家治理应建设公共导向、兼容和谐的利益关系,以“合私为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种进路的背景、发展及局限,对把握明代理学与气学、心学的整体脉络,厘清明末启蒙思潮的公私义利论证逻辑,扬弃性继承中国传统利益...  相似文献   
8.
9.
10.
国家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议题,西方“国家回归”学派因行为主义的缺失而生成,推进了西方国家理论的学术进展。但是,这一学派关于国家的理论却忽视了国家的“文化”面向,由此诱发了西方文化国家理论的发育和发展。剖析当代西方文化国家理论演进发展的学术动因和发展逻辑,对于推进国家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构与实践可以作为重要分析进路用以阐述文化国家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思想谱系。而相较于先前的国家理论研究,文化国家理论呈现出“人”的意识的本位性、“文化”意涵的独特性、文化实践的效应性、“文化国家”建构的过程性和国家研究路径的诠释性等多重特性。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国家理论亦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予以深刻评析和省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