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零形回指现象进行了分类对比,分析了异同点,指出汉语中的主语零形回指现象显著而英语中动词性零形回指现象显著的特点,并分析了差异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焱 《理论界》2013,(8):15-18
精英治理合理性来自组织活动的必然要求,治理技术上的要求使精英治理具备了合理性的基础。在政治上精英治理,从成本、效率与秩序等方面的分析比较都优于大众治理。大众民主的迅速扩张冲击了精英治理的合理性,精英治理向后退却,大众民主的扩张使精英治理"后退"到更深层次,专家与技术人员的治理成为新的精英治理模式。精英治理也不仅仅局限在已经被选定的精英群体之内。新的精英将出现在任何地方,而大众式民主在技术条件改进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发挥其精英选拔与精英更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题目借自法国作家普鲁斯特(1871~1922)的名著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这部小说史上的巨著由多卷构成,其最后一卷直到作者去世时也未能完成。仅仅从书名也可以看出,它的主题是围绕时光的:从“逝去”到“追寻”再到“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4.
题目借自法国作家普鲁斯特(1871~1922)的名著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这部小说史上的巨著由多卷构成,其最后一卷直到作者去世时也未能完成。仅仅从书名也可以看出,它的主题是围绕时光的:从逝去到追寻再到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5.
庄子道境中的物——以庄书中的两段对话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惠子有关大树的一段对话,呈现了对于物的两种态度.惠子代表的是世俗的实用功利主义态度:物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独立意义;而庄子则代表道的态度:物存在本身就是其意义.孔子与吕梁丈夫有关蹈水之道的一段对话,同样呈现了对人物关系的两种认识.孔子代表的是知性立场:人与物是驾驭与被驾驭的主客分化的关系;而吕梁丈夫则代表道的立场:人与物是浑然一体的亲缘关系.庄子的物论,深远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与艺术理念,直至今日,对于构筑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对于18世纪的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今人多将他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他老人家开创了经济学之现代门户。不过人们久已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斯密本人其实并没有“教”过经济学,他生前所担任的教席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讲座教授。把他说成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对于他,其实未必就意味着一种荣耀。  相似文献   
7.
那还是1973年6月的一天,当年清华大学的名教授吴宓先生,此时身负罪名正谪居在重庆市郊的一间斗室里,垂死病中,他忽然梦到了老友陈寅恪。此前一年多,他曾冒死写出一信给广州中山大学的革命委员会,探问“在国内及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陈寅恪教授”的近况,结果是泥牛入海,毫无音讯。他不知道陈寅恪在浩劫中历尽摧残洎尽而逝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这生死不渝的情谊,竟形诸梦寐。老友在梦中向他诵释自己的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支雁”,吴宓百思不解其义,从梦中惊起。1919年,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汹涌之际,在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8.
“以学习者为中心”理论指导的外语实训室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理论指导下建设的外语自主学习实训室,是基于一种全新的自主学习理念,集各种信息和媒体技术于一体,适合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门外语课程自主学习活动.实训室建设策略涉及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和可实现的特色功能等要素.  相似文献   
9.
追求卓越     
希腊人的精神,是不甘平庸、勇于创新和超越自己的人类精神。 遥想古希腊时代,无论是雅典学园的睿智辩论,行吟诗人的啸歌吟唱,还是爱智者对于宇宙人生底蕴的追索,特别是奥林匹亚及遍布全国赛会上的竞技运动,希腊人在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在在都呈现出一种当下已日见稀薄的精神。用希腊史家基托的话说:这一贯穿在所有领域之中的精神“就是卓越(excellence)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区隔”     
已故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79年曾出版过一本名叫《区隔》(La Distinction)的书。该书的副标题是《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