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秀臣 《北方论丛》2021,(6):36-42,71
"象"具有"可见性","象可以观"是"象"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象"实现其表意功能的根本保障.在先秦典籍文本中,不仅《易》中有"象",《诗》《书》《易》《礼》《乐》《春秋》"六艺"均包含"象".走出《周易》之"象",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产生思想和理论影响.通过"六艺"文本解读,解析"象"的各种存在形态,可以认识到"象"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由此进一步探求"象"与文本的联系,揭示"象"丰富复杂的审美内涵和文本内涵,可以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民族特征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支持,理清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化就是“雅”文化,雅乐贯穿于整个礼乐制度从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周代礼乐文化从“乐”的雅化开始起步,到雅乐的世俗化结束,历经西周、春秋五百余年。然而,雅乐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上,雅乐并非是一个静止、孤立的学科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综合的文化概念。雅乐形成的文化、历史过程,不仅体现出雅乐地域流播的空间意义,也体现出雅俗转化的节奏和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3.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雅乐的起源并不在周代.同礼的起源、发展始终和原始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一样,乐与上古时期古巫"事神之事"关系更为直接.原始祭祀乐舞是古礼的存在形态,也是雅乐的最初原型.在雅乐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 夏、商甚至更远时代远古先民大量图腾乐舞和祭祀用乐的实践,是雅乐理念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原型.周初六代乐舞从<云门>到<大武>的顺序,实已折射出雅乐发源于史前信仰而形成于西周的整个过程.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雅乐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藏楼在郑孝胥的生命里是有重要作用的,他的诗集就是以海藏楼来命名的.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反映着他易代之际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历程,也记录着他从一个文化遗民到卖国汉奸的历史变化,走出海藏楼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海藏楼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化象征意义,解剖海藏楼与海藏楼诗对于我们认识郑孝胥以及当时的"文化遗民"现象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的形态原型来源于乐。远古时代“事神人之事”的表现形态是“乐”而不是“礼”,上古以祭祀礼仪为中心的各种“礼”的存在是以“乐”的形式出现的,“礼”、“乐”实为一体,“礼”藏于“乐”。真正“礼”观念的出现,是从“礼节”和“仪节”开始自乐舞中分化出来开始的,并且这种分化又开始于人们对神灵态度的变化。从以乐舞降神到以乐舞祭神的转变,使原来融合在乐舞中的“礼节”和“仪节”逐步分化成为事神仪式中具有独立意义的元素,同乐舞一起构成整个事神仪式。礼乐关系也已开始从“礼藏于乐”的融合状态转向礼、乐独立,共同服务于事神礼仪的并列状态,“礼”观念、意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用性的.祭器、祭品、服饰、时空、仪节等构成祭祀仪式的重要因素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含义,个体的、局部的象征共同组成整体的象征系统.祭祀仪式的功能与意义正是在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表述中得以完成.这些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象征意蕴成为几千年祭祀文化发展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成为后世文学象征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7.
王秀臣 《学术交流》2004,(6):139-142
诗人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思乡是诗人的历史本性,而"归乡"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在这一主题里,对家园的怀念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正是激发诗人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的创作动力。家园与乡思主题不仅具有深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遗民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民".同以往"易代"不同,清王朝的崩溃对文人而言已不再只具有政治含义,而更富于文化含义.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文化失落的痛苦使他们具有一种共通的"文化遗民情结",他们的所有言行几乎都与这种"情结"相联系.从文化遗民的意义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矛盾、复杂的郑孝胥,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相似文献   
10.
漂泊的诱惑:张雅文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臣 《南都学坛》2002,22(1):69-73
张雅文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和独特经历的作家 ,她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从她长期漂泊的生存状态中得到了体现。漂泊的生存状态直接受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进而发展成她的个性特征。追求自由、冒险和侠义的自由人格 ,女性参与文化 ,体现出女性主义理想的当代文化精神是这一特征的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