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婷  王聪聪 《社科纵横》2012,(11):10-12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同志在特殊历史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践和思考的结晶。南方谈话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们很可能处在亲历气候资本主义出现的初级阶段。它是一种基于逐渐摆脱和远离化石燃料使用来持续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新形式,其中,脱碳被看作是一种缓和资本主义积累与抑制气候变化要求之间矛盾的机遇。但是,它依然是一种资本主义——通过市场、私有财产和工人阶级等要素组织起来,而且经济增长是其至高无上的律令。在未来几十年里,无论哪种具体版本的气候资本主义的出现,它实现脱碳的能力将取决于其导向低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投资的能力,同时还要处理好合法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可避免地来自这种将全球金融作为管理碳排放手段的依赖。就全球气候变化管治的发展而言,无论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还是最终超越了这一框架,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有力的环境使全球经济转变为一种与强调气候变化相容的气候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碳市场只是一种其取向与严肃应对气候危机的诸多努力不相容的经济制度中的孤立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4日被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王珊珊称为“史上最幸福的一天”——那天,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的她和男朋友小熊领了结婚证,正式成为“小两口儿”。 眼下,“先立业后成家”这句话在高校中的主流地位已经被撼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前脚跨出校园,后脚就迈入“围城”,  相似文献   
4.
清中后期,地主与佃农之争诉不断加剧。除了租佃契约之内在缺陷,生态恶化、经济状况萧条、地主与佃农经济恶化、市场混乱等外部环境是租佃争诉加剧的外因。  相似文献   
5.
宗族是由族和房等支系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比如公共祭祀田和义田,有社会互助功能和文化教化功能,由族长和宗正管理,并且有规则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组织。而族产作为家族或宗族的共有财产,主要有义庄田、祠堂田等。由于族产管理者如族长的权力很难受到限制,而族产本身处于流动中,所有权不确定,因此在族产所有与使用上发生了不少纠纷。尽管清代国家法与家法族规对此有不少规定,但是其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学术理论中,清代租佃被认为是地主对佃农的剥削.近三十年,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反思.就本质而言,租佃不是剥削而是契约.地主与佃农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通过租佃,地主土地与佃农劳动力有效结合,解放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双方通过协商而非强迫的方式确立租佃关系.学术界初步完成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但仍应需从更长历史时段重新审视租佃,以期更了解传统租佃性质与功能,从而有助于更清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图像.  相似文献   
7.
永佃是民间自发产生的经济制度,佃农因支付押租或因垦荒改良土地而获得永佃权。永佃权提高了佃农地位,但地主与佃农的权利关系并不明确而带有模糊性,争诉频发。起先国家法禁止永佃,但永佃权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法律禁而不止,所以国家法予以默认。相对于国家法,习惯法的规定更详细,但习惯法比较分散,效力也弱于国家法。清代永佃法律并不统一,无法使永佃权从自发制度转化为规范制度,削弱了永佃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是社会重心,城市并不发达,但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资源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城市呈现繁荣,成为社会中心;乡村日益衰败,表现为空心化。当前乡村空心化就是这一历史转型的症状,而治理失范又使更多资源溢出乡村,加剧空心化。因此,缓解当前乡村空心化在于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社会转型及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如此,治理乡村社会空心化的具体措施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59.6%的观众认为2009荧屏最招眼的是过日子,78.4%的人今年看内地剧最多,34.5%的人认为编剧越来越会讲故事了。  相似文献   
10.
周必大是南宋前期的著名宰相、文学家和学者,在当时的文坛居于领袖地位,范成大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执诗坛之牛耳。两人交游四十余年,诗词酬唱,书信往还,共同反对近习擅权,惺惺相惜,情谊深厚。文章试图全面考述其交游情状,探究其思想变化轨迹,以推动南宋前期的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