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012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由IT人士“麦田”的博客文章《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引发了以网络为平台,以博客和微博为基本形式破解媒体塑造为“文学天才”、“当代鲁迅”、“意见领袖”的“韩寒神话”的网络运动.笔者认为,这次韩寒神话被质疑和破解,有两重意义:(1)它是批评理性对以微博为基本载体的网络公共文化的正面介入,是微博和博客自媒体从非理性的娱乐交往走向理性交往的一个转折点;(2)它对一个长迭13年的“人造神话”的破解,标志着在20世纪90年代被中断的当代中国理性启蒙的重续.本文的主旨,不是论证“韩寒作品代笔”,而是在阅览以网络为主要栽体的公共媒体发布的可靠资料和举证的基础上,对“韩寒神话”做一个文化背景的梳理.本文的主题是试图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在过去13年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在常态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的“韩寒神话”.  相似文献   
2.
范曾现象,即指画家范曾以一个国学开讲,一夜之间由国画大师转型为众多媒体追捧的国学大师,这是当代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然而,无论从传统学术观念,还是绘画诸层面解析,范曾现象存在内在荒谬性,范曾的国学大师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近日出版了新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此书是叶朗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和执教美学的结晶.在这部书中,不仅充分反映了叶朗先生的学术积累,而且展示了叶朗先生对当下中国美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前沿问题的前瞻性思考.本刊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与叶朗先生就此书的出版,做一次学术对话,希望能够借此展开对21世纪中国美学创新之路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道同一的阳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剖析王阳明对“文”(文学艺术)“道”(生命精神)基本关系的重新阐发为主题,论述了阳明文论与美学的基本思想。本文认为王阳明文论与美学思想以知行合一、体用一源的哲学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以象外之象为艺术意境的观念,主张在艺术与人生道通为一的境界中展开对生命本真状态的体认。由此把艺术与人生的统一性更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志、意、情 ,是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艺术内涵的三个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时期 ,分别成为审美意识的核心。王阳明美学处于传统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变的前夜 ,它的特殊贡献在于对传统美学的深化和对近代美学的预见。在其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基础上 ,王阳明致力于以意为中心统一情、志。意统情志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 ,它直接冲击了代表僵化的传统精神的以“志”为本的理学美学 ;另一方面 ,它先期肯定并提供形而上学根据给具有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情”的观念。通过其思想的阐发 ,可以为当代以“情”为主导的美学精神建设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统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  相似文献   
9.
文章把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纳入他成长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做了系统的解读,努力探索朱光潜美学对中西美学思想的接受史,并由此展开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般论述朱光潜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都将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阶段。文章提出了关于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1897—1925)、"美学时期"(1926—1935)、"美学实践时期"(1936—1948)和"美学批判时期"(1949—1986)四阶段分期法。这个分期法既考虑到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更注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内在阶段性变异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目击时间的深渊──利奥塔美学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击时间的深渊──利奥塔美学评述肖鹰利奥塔的美学是从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析开始的。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现代的重写,准确地讲,是现代的自我重写。利奥塔认为,由于现代性是以一种自我超越(不断由一个状态改变为另一状态)的冲动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现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