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研究的学者率先建构了本雅明和阿多诺在大众文化上二元对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二者在三个方面有较大分歧:其一,本雅明看到了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公众反抗的积极潜能,但阿多诺则完全无视这一点.其二,本雅明看到了媒介技术积极的向面而阿多诺则不承认这一点,后者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者和悲观论者.其三,本雅明的政治立场更接近布莱希特而非阿多诺,前者倡导艺术的政治化来反对法西斯的政治美学化,而后者则认为必须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否则艺术将无法摆脱政治宣传的下场.然而,回到历史的语境,这三个论点都站不住脚.相反,多个证据表明,本雅明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开创者,阿多诺等学者只是在不断地顺着本雅明的思路拓展这一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阴暗基调,只是因为对纳粹和反犹的过度敏感,导致其夸大了进步主义时代之后美国的大众社会与文化的极权特征.  相似文献   
2.
10年前,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曾掀起过一场有关"新闻策划"的激烈论战,学者们为了论证新闻策划是否能够成立,甚至争论到了新闻的内涵.然而几乎所有人都无视新闻策划背后的社会现实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为了获得利益,媒体在两个方面高度注重新闻策划:其一是通过公关的新闻活动策划来直接获益;其二是通过策划选题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以吸引受众.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范式转型.然而由于知识主体仅仅将新闻学看作是一门规范性、对策性或应用性的学科,割断了新闻学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因此使这场讨论的意义大打折扣.只有吸取10年前那场论战的深刻教训,我们才能由一个自为的研究主体转变成为一个自觉的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3.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既非生来就是传播研究的唯一对象,也不应当是传播研究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早在上个世纪之交,日常交流就已经是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大众传播研究范式最终成为了传播学科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在社交性媒体兴起的今天,由大众传播视角切入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层出不穷。传播学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范式革命,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通过揭示大众传播的学科意识形态为这一研究领域祛魅。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传播学而言,受众研究的领域无疑是成果卓越的.不过,今天的受众研究似乎没有延续其辉煌,就整体而言,欠缺新的理论突破.在受众研究的起点,本着推行新闻改革的目的,早期受众研究者选择了传播研究的科学主义取向.不久,随着的显现决策价值和市场价值,实证研究成为受众研究的主流.中国的受众研究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研究的决策价值和市场价值而失去了理论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因为迷信形式主义的实证研究而陷入了理论停滞的困顿.当代受众研究如果要在理论上取得突破,不但要提防研究中的行政主义取向和商业主义取向,摒弃工具理性的目标,而且要破除对科学主义的迷信和崇拜,进一步加强理解与阐释的人文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5.
从拉扎斯菲尔德的名著《人际影响》的知识生产过程入手,讨论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生产.以《人际影响》为代表,自哥伦比亚学派以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变成了一种学术工业.生产知识的不再仅仅依赖于书斋和一颗时刻思索着的头脑,学术成果的生产可以如零件一般拆卸组装,与之相匹配的是学术评价指标和学者角色的转化,这一切都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自此以后,学术研究和组织管理渐行渐近,专家、技术官僚开始出现,从而正式瓦解了从欧洲传承下来的象牙塔式的大学人文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学科建立之初,选择了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而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尽管哥伦比亚学派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不能说更有优势,但其理论成果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所用,其定量方法更容易为当局的决策提供证据,其研究范式更容易划定传播学科的边界并为该学科带来更多的资源,因此,急于为传播学奠定专业主义边界的施拉姆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哥伦比亚学派.然而这一选择导致了传播学不但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而且也有一套极其保守和封闭的学科规训,这一切使传播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不断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播种与孕育:重述中国传播学的第一个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播学研究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79-1989年)呈现了何种特征,给我们以何种启示?本项研究试图以当时中国4份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新闻学刊><国际新闻界><新闻广播电视研究>与<新闻大学>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当时传播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我国传媒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功用,可以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三个层面上去分析。尽管发展传播学对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通过本文列举的实证研究可以证明,传媒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三个层面上能够发挥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它不仅只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必须依赖其他传播方式的支持。而且,由于我国传媒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它现在发挥的作用更加有限。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出现于二战以后的传播学,经过近60年的发展,从没成为主导性的学科。面临时代提出的巨大课题,传播学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最佳机遇,传播学研究的重心倾向媒介研究,传播的经济功能日趋重要,传播学的研究核心转向“信息人”研究。由于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的特殊地位,传播学将成为学科部类之间联系的纽带。基于上述理由,传播学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导性学科。  相似文献   
10.
传播的“四功能”说是目前绝大多数传播学教科书沿用的关于传播社会功能的经典理论。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传播革命的迫近,大众文化的形成.信息传播的经济功能正不断显现。信息传播的投资功能、分配功能、交换功能与消费功能正在不断拓展,从而使传播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经济生产过程。因此将传播的经济功能作为传播的第五大社会功能来加以研究,完全是必须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