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林彬晖  艾初玲 《阅江学刊》2011,3(4):121-126
古代朝鲜重视学习汉语,至今留存有《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专为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部分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的改编、仿制或直接袭用。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与元明时期中国小说戏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紧密的关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域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艾初玲 《船山学刊》2005,(3):145-147
李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美的欣赏者,以其生花妙笔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佳丽形象,其中有天上仙姝、后宫绝艳、小家碧玉、青楼脂粉等。这些形象表达的情感和美学理想为:对鸿鹄之志的执着追求,对生命本体的热情讴歌,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怀,对魏晋风流的由衷景慕。  相似文献   
3.
艾初玲 《阴山学刊》2007,20(5):37-40
在文学观念趋于激进的魏晋南北朝,萧统、萧绎一方面继续倡导儒家"文质彬彬"的文学观,崇"雅"重"质",并以"中和"作为实现"文""质"完美结合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他们对"文"、"质"及"彬彬"质文和谐状态的理解又融进了新的质素,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对儒家诗教的超越与文随时变的文学发展史观当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艾初玲 《船山学刊》2006,(3):115-117
庾信滞留北朝后,在文学创作上有一种很深的“悲秋”情结,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和语境的不同,“悲秋”大致呈现出三种隐喻意义:乡关愁思、国势倾颓和年老体衰。庾信的“悲秋”是对宋玉的继承与拓展,他不仅直接化用宋玉的语辞,而且更深得其“悲”、“怨”的情感精髓,将感伤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论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在六朝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