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和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本文认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推进和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自然观的形成是受综合合力的结果,客观上,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受明后期进步的文学思潮以及满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这三家都崇尚自然;明清时代的个性解放思潮及满族文化中的萨满教也都对曹雪芹自然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极其特殊的人物,曹雪芹是按中国典型的文人雅士来创作妙玉的,在妙玉身上少有闺阁气息而多文人雅风,曹雪芹通过玉、梅、茶塑造一位崇尚自然、高洁白恃、不拘礼俗、自由放任、我行我素、落拓不羁的名士形象。  相似文献   
4.
葛鑫 《齐鲁学刊》2005,(6):87-89
曹雪芹在继承中国传统诗词、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红楼梦》,他虽然没有对小说理论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一回中管窥他的小说观:首先,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艳情小说持一种批判性态度;其次,从现实生活家庭琐事出发,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建构小说;再次,曹雪芹从读者需求出发去创作文本,并预见了他的创作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于交往、长于处世 ,她采取的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对待亲人 ,薛宝钗采取的是儒家的孝悌之礼、忠孝思想 ;对待其他人 ,薛宝钗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但这种“仁爱”绝非“兼爱” ,其本质是“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从道家角度看 ,薛宝钗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善于回避矛盾 ,钝化矛盾 ;对己则做到修心养性 ,独善其身。薛宝钗用这种儒道互补的严正的生活态度来处身涉世 ,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近似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但社会回报给她的是一生的悲剧 ,宝钗的悲剧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葛鑫 《南都学坛》2007,27(1):51-54
在《红楼梦》中,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表现出贾宝玉崇尚自然的石性特质。在女娲补天中,石头经过女娲的锻炼获得了自然赋予的灵性,是贾宝玉在现世中对纯情男女特别是纯情女性产生广泛依恋的原因;但因宝玉的石性特质源自自然精华,不入流俗,所以石性不改。在木石前盟中,宝玉是石,黛玉是木,石与木的意象暗含了宝黛爱情是一种自然本质之爱、天长地久之爱。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平妖传>的版本问题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二十回本在先,四十回本在后,而欧阳健先生却认为二十回本是四十回本的删节本,我们拿二十回本的回目和四十回本的回目相比较,发现了二十回本回目的特点是"实用",而四十回本相较于二十回本却"精工"很多,从"实用"到"精工",这恰恰是章回小说回目的发展历程,依此,我们可以断定二十回本在前,四十回本在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勃兴并在整个文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众文艺在中国的勃兴自有其特殊的原因,主要是:市民阶层的扩大,渴望表达本阶层的文化趣味,谋求本阶层的话语权利;文化空间的自由,政治意识形态在文艺领域隐性退场,对文艺的强制性约束力减弱;文学自身的变化,文学商品化在创作、出版、流通中凸现;大众传媒的发展,开掘和激发着作家潜在的市场价值并驱使他们改变书写策略,将目光投向大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勃兴并在整个文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众文艺在中国的勃兴自有其特殊的原因,主要是:市民阶层的扩大,渴望表达本阶层的文化趣味,谋求本阶层的话语权利;文化空间的自由,政治意识形态在文艺领域隐性退场,对文艺的强制性约束力减弱;文学自身的变化,文学商品化在创作、出版、流通中凸现;大众传媒的发展,开掘和激发着作家潜在的市场价值并驱使他们改变书写策略,将目光投向大众。  相似文献   
10.
葛鑫生  杨思清 《决策》2006,(12):52-53
合肥市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领导公开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由原来的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主动接访、下访、约访,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