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唯物史观对于这种转型影响巨大。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象和主体、重心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学术视野、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新的学术气象和风格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得以开启,唯物史观学理的科学性、变革社会的革命性、实践运用的创新性进一步彰显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始构建。陈独秀、李大钊、艾思奇、毛泽东、瞿秋白等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反思这一进程,既有巨大成就,催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产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有不少教训。展望未来,解放思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反对偏执一途的学风,客观辩证实践看待、分析、研究和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2.
陶澍是中国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来自湖南影响全国的经世派重要人物。其经世思想的影响和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集经世实学和经世事功于一身,倡实学、行实政、求实效,成为当时经世派的领袖;第二,从水利、漕运、盐政入手改革,开发两江地区,裕国安民,通商除害,垂百年之利;第三,举新革腐,便民利商,是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者;第四,惩治不法官吏与重用人才并举,成为整治吏治、注重人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薛其林 《船山学刊》2007,(2):165-167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系统准确传播(而不是零星传播)的起点和标志是从李大钊开始的。李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创办专号,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公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5.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义理阐释方法是在传统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陈寅格的史学,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都运用了义理阐释方法.作为民国学术的一个主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融合中西、古今,整合诠释和实证,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兴盛与大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实证方法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主体方法。可证实性原则是实证方法的核心。经由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的介绍 ,这一方法在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 ,影响及于每一学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在此一方法的基础上吞吐中西、融会创新 ,构建起各富特色的学术体系。经过实证方法的洗礼 ,传统思维方式获得了改造 ,科学思想与方法深入人心 ,民国学术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政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 ,涵涉儒、道、墨、释 ,成为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的灵魂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多元共生、动态统一的文化理念 ,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从汉唐两代政治实践的效果看 ,这种渗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凸现一元与多元对立统一的民本和谐思想 ,可以作为衡量和解读朝代更替、国势兴衰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薛其林 《中州学刊》2003,(1):120-123
民国时期 ,社会转型、学术兴盛、方法创新是三位一体 ,互为因果的。而学术方法上的东西、古今、各学科之间的多层次立体的融合与创新则无疑是推进民国学术进程的内在动力和代表民国学术的显著特征。从民国学术研究的实践看 ,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义理方法、朴素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构成了此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民国时期诸多知名学人在学术方法上都倾注了热情和自觉 ,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运用 ,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正是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才铸就了民国时期学术上中西汇流、百家争胜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9.
薛其林 《云梦学刊》2003,24(2):24-26
民国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西古今学术的整合、调适、创新时期,学术研究方法上的交流渗透和融合创新亦可谓“于斯为盛”。一枝独秀的科学实证方法、异军突起的唯物辩证方法、枯树新芽的义理阐释方法和直觉方法构成了民国时期学术方法论的主流。在决定学术真假、关涉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方法问题和决定学术价值、关涉学术规范的融合创新问题上,民国学术都具有典型的个案研究价值,但目前的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此一问题的整体系统研究尚付阙如。  相似文献   
10.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较早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且建树最多的一位大师。其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接触到深入比较研究并构建“中国学”的过程。其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概念、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得出人类思维具有同构性、中西文化具有互补性这一结论。他那站在世界文化高度和具有哲学穿透力的中西文化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在当今仍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