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由于西江河道的历史演变及地势、水势的趋向,高要县成为西江三角洲堤围水利开发最早的地区。然而,在堤围工程关乎民生的高要县东南部——宋隆区域,水利开发却十分迟缓,究其原因乃是因地理环境与水势走向而导致的围际纷争之限。宋隆区与县城隔江而立,加上其中部地势平缓,自明代以来即作为县内堤围水利防洪中的滞洪区,致使区内堤围建设受滞。这一凝固的历史传统至民国时被打破,并以宋隆防潦水利规划的完工而宣告结束。新的围际防洪关系的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主要得益于民国地方时局的变迁、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大量宋隆华侨的经济支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广东,在官府与士绅阶层的带动下,风水观念日益“深耕化”,民间风水活动十分兴盛。士绅阶层、家族势力还往往利用所掌握的风水知识,争夺并控制有限的地方资源,维护家族或者地方的利益;利用风水划定生存边界或者利益边界,引起不同社会群体对资源的争夺,各种纠纷层出不穷,社会日益动荡。  相似文献   
3.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抗洪胜利后,全国又投入到了一场因水灾而带来的防治流行病的斗争之中。江西是这次洪灾的主要受灾地区之一,这与它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极大。本文力图从江西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明清时期来考察这一时期江西的水旱灾害及其由水旱灾害导致的直接严重后果——疫病的广泛流行,从而说明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一、明清江西水旱灾害概况江西的地势周高中低,由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境内水系完整,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到18…  相似文献   
4.
明中叶以后乡约的大量出现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密切相关.吉安府的士绅们都寄望于通过乡约来建立和睦、融洽的乡里制度,并努力在地方倡导与实施.乡约的实行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能,也成为普及儒学教化与实行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铁力木为热带季雨林特有珍稀树种,材质优良,历来被视为重要的林木资源,尤因"坚硬"而被大量运用于"广船"的制造.历史上,广东铁力木地理分布广泛,以广东西部山区最为集中;粤北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有铁力木分布;粤东大约在东经115°以东则基本无铁力木分布.但自16世纪中叶以来,广东铁力木在数量和木材品级上均呈逐步下降趋势.由于造船、建筑、家具制作、皇木采办等社会需求引发的原木砍伐,导致优质活态铁力木资源急剧减少.18世纪以后大规模山地开发导致的生境破坏、宜林地消失则是广东铁力木告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农会是农民组织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形式.近代农会立法演进的历程,彰显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结社自由与自治管理权的肯定和推动.历代政府主导的有序变革经验表明,可以试图通过农会立法有效笼络乡村精英实现乡村治理,达到管控与自治机制相结合而良性互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粤东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虽然历史上较广东其他地区的开发为迟,然而水土流失现象却极为严重.粤东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明中叶以后大量移民的进入,无片盲目的矿产开发,以及粤东一带流民、矿徒"亦耕亦盗"的生存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频繁的盗矿现象的发生,以及矿乱不断,不仅使粤东成为时人眼中的"盗区",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而且也破坏了当地的森林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虽然地方官民与士绅也都采取了一些治理与控制措施,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8.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明清时期,发达的水运系统使佛山迅速崛起为全国四大镇之一.然而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利用,如堤围的修建、涌道的清浚、水环境等问题而不断发生水事纠纷.清代佛山水事纠纷的发生、审判及其结果表明,虽然地方权势已是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但是不能由此推测佛山地方社会实现了自治化.在处理各类有关水事活动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发生于区际之间的纠纷中,官府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地方乡绅往往特别关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设,热衷于参与各种地方公共事务.在办理各种地方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吉安府乡绅创建了形式多样的,以乡绅为主导的民间组织.由于吉安地区人文昌盛,儒学教育极为发达,各类地方教育组织往往演变成为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心.明中叶前后,吉安府的书院与讲会,清中叶以后吉安各地的文会与宾兴会,都不仅具有儒学教育的功能,而且与乡绅阶层的"化乡活动"密切相关,成为乡绅参与地方政务、进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场所,从而促进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儒学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产于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时始闻名于世。此后历代都将端砚作为贡品进行开采。清代以后,随着民间社会风水意识的深耕化,关于端砚的开采,出现了所谓"矿脉"与"龙脉"之争。其中的纷争既有合理的部分,保护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也有出于维护私人利益、控制地方资源而展开的"风水"争斗。士绅、乡族团体与政府的对抗,并最终获取胜利也直接反映了晚清以后绅权的膨胀,及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