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条“代沟”反不被人注意了。  相似文献   
3.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学不是一潭止水,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国学应具有当代的形态。研究国学应采取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赡的态度,围绕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宏伟目标,实现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代绘画中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论断。现存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袁行霈 《中华魂》2014,(14):50-54
启示一:选择和平、和谐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存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十二章)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懈释“和”,用“和”来概括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说趣     
袁行霈 《领导文萃》2009,(23):141-143
古人谈文论艺,常常拈出一个“趣”字,与这个“趣”字相关的还有“意趣”、“兴趣”、“情趣”、“理趣”等等说法。“趣”,实在是关于文学艺术的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三届北京论坛成功召开。包括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455位知名学者相聚北京,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主题下,以“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为中心,展开对话与研讨。本刊选择三篇大会和分会发言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表达对汶川特大地震罹难者的深切哀悼,这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首先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珍惜人的生命。这么多同胞在地震中顷刻之间丧失了生命,应当为他们举行最隆重的哀悼仪式。为他们默哀吧,把国旗降下一半来吧,让车上的、船上的、防空报警器上的笛声一起响起来吧!借以表达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只有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9.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当其貌不扬而又放荡不羁的温庭筠出入于秦楼楚馆,为乐工歌伎制作曲子词的时候,他未必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文人雅士步他的后尘去填写这类流行的小曲;更不会想到那些成为他入仕之累的所谓“侧艳之词”竟造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名声, 文人填词并不始于温庭筠,但在温庭筠之前不过是偶一为之。温庭筠才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人。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温庭筠的词按其艺术风格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俗明快、新鲜活泼,表达感情真率大胆,带有民歌的情调,以《南歌子》、《荷叶  相似文献   
10.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求。白云一片去悠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