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代法国批评家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研究"陈述"、"话语"、"档案"和"话语实践",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它能教会我们将"知识考古学"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指引着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如何苦心挖掘"宏大叙事"虚掩之下的"非连续性和脆弱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对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有效实现"问题意识",为译介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在翻译、评论、演出、教学、普及几方面硕果累累:数以万计的译本问世;公开发表的论文是过去的4倍,大量的专著、文集同时出版;演出达到高峰;教学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莎翁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土的知音。一系列莎学机构与团体的诞生是新时期中国莎学崛起的又一重要标志,我国首次组团参加1996年的世界莎学大会则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莎学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出现应归功于西方语言学者奈达、韦内、达贝奈特、穆南、威尔斯等人,但自70年代以后,通过霍尔姆斯、勒菲费尔、伊汶-佐哈、图里、巴斯奈特等人的努力,发生了“范式转移”,与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并在90年代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妮南贾娜和女权主义批评家谢莉·西蒙等人手中达到极致。这一“文化转向”昭示着翻译是浸透了时代欲望和社会关系的文化政治实践,并促使我们对传统译论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4.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APEC国际分工与贸易关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中国APEC会议”即将在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合作、参与,促进共同繁荣”。届时APEC成员政府首脑将就“如何促进成员间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增强各成员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浪潮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行动纲领,APEC的共同繁荣,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来深化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而国际间的经济关系能否进一步深入发展最终取决于相关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利益互补性的强弱。如果一个国际经济组织中,各成员追求本国最高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也就是为其他成员装增加经济利益的行为,该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文化之维:"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性人格的整体特质在能力、气质与性格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古希腊神话的女性研究一般多专注于女性形象分析,没有深入女性的本质研究。其实,古希腊神话的建构过程也是女性人格的重塑过程。女性从最初有创造一切的能力,演变成人类负面精神与气质的代表,随后被改造成人类一切灾难的源泉,最终形成了多疑、残忍等等负面为主的性格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男性完成了对女性人格的改造,并且最终这种改造被女性自身所接受,进入女性的自我意识领域,使得女性在感受自我体验时,往往有着自卑、自怜的情感表达,而这与人类文明初期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