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比较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养殖三方面17类碳源,测算了湖北省全省1995-2011年及其16个地市(州)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展开时空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全省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达到1 544.90万t,较1995年(1 443.56万t)增加了7.02%,年均递增0.43%,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3个阶段变化特征;地市(州)间区域差异明显。根据碳排放的比重差异,将16个地市(州)划分为稻田主导型、农地利用主导型、牲畜养殖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4种类型;与1995年相比,效率、劳动力、结构因素分别实现了94.13%、41.23%和8.67%的农业碳减排,而经济因素则引发了151.05%的碳增量。  相似文献   
2.
建设宜业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为此,构建乡村宜业与生态宜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马尔科夫模型探究了中国乡村宜业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动态演进规律.结果 发现:中国乡村宜业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宜居下降幅度较小,二者协调度呈"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尚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从空间动态演进来看,乡村宜业与宜居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关联性,维持自身和邻域乡村宜业与宜居耦合协调度稳定的地区数量占大多数,协调提升区和失调衰退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DEA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对中国30个省(市、区)1998-2011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并基于此以累积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利用核密度和条件密度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比较明显。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高速组”“快速组”“慢速组”与“零速组”四类地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增长分布形状以“单峰”分布为主,但“双峰”分布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东部地区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逐渐由“单峰”分布变成“双峰”分布;西部地区则有“两极”分化的可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很强的内部流动性,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TFP增长分布表现出流动性的同时呈“多峰”分布,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并未出现“多极”分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