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2.
贰臣是一种人格概念,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儒家忠君思想观照下的产物,与传统的华夷之辨相关。在地域上,表现为南人北仕;在民族上,表现为汉族士人出仕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时代的不同,仕金宋人作为贰臣,有着独特的心态,其人格特征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对金代初期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并在后来的儒学中得到发展。《论语》中的生态观是作为“乐”的前提条件,通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达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儒家“仁”与“和”的哲学思想现实层面体现。  相似文献   
4.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孔子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在"文"、"质"原始独立、简单粗糙形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质并举,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然的历史进程.有了人类就有了"文" ,在某种意义上,"文"比"美"等概念更能准确地说明中国人特有的积淀着丰富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春秋时代人们对"文"十分重视.在"文"过分发展时,强调以"质"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相似文献   
7.
在十二三世纪的中国,元宵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热闹、最平民化的一个。在宋代随着词作者的文人化和城市化,以表现城市生活风貌为主的元宵词成了宋人透过繁华表述各自不同内心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的载体。而北宋、南宋、宋亡之后的元宵词情感意蕴的差异,又鲜明地展示了宋代士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逯雪梅 《阅江学刊》2011,(3):130-133
宋代元宵节是一个集商业活动、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盛大节日。以表现城市生活面貌为主的元宵词成为宋代词人透过繁华表达各自不同内心感受、思考社会人生的载体。宋代元宵词主要反映城市的元宵节盛况,是宋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岁时文化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咏史怀古诗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水平上 ,都堪称唐诗王国的一方重镇。而吟咏歌颂武侯诸葛亮是其中很典型的内容。本文即侧重从三方面分析唐人心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以此透视唐代咏史怀古诗中所蕴涵的“武侯情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