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责任存在的演变经历了道德律、伦理性以及社会性等几种样式。道德律排斥了行为责任实践性的一面,将价值的产生归结于道德律,这意味着行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自为性,行为责任价值的应然性取决于对道德律的服从。社会存在形式的去魅化,价值标准从终极型存在形式转化为实践中伦理应然性的存在。伦理的价值应然性要求行为主体将行为责任价值产生划归己有,重新回归行为主体实践价值之中,并通过主体自为性与行为主体之间理性价值关系得以确立。现代社会的价值要求,标准行为责任价值存在的真正实现必然要通过行为主体将行为责任的应然性委托于社会,并最终以社会价值的形式加以表达,应然价值的行为责任存在形式得以超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延伸即行为责任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精神是对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制度合理性的道德注脚.重义轻利、重和息争、重德轻法、重群轻己、等级森严等儒家伦理精神,是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儒家伦理精神只有进行创造性转换,赋予时代内涵,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重义轻利转换为义利统一、重和息争转换为竞合精神、重德轻法转换为德法并重、重群轻己转换为群已兼顾、等级观念转换为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3.
所谓道德选择,指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及其认识,在多种可能的道德行为方式中,自学地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一种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江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江苏表现出的鲜明特色及丰富内涵.论文认为,突显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域追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江苏省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着力的方向,并对如何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格局,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伦理不仅局限于对“义利”之辩的兴趣之中,它同样也是人与价值存在的“联合体”.对人的肯定,不仅彰显伦理对主体人存在的“生命意向”认同,而且还意味着伦理对人的存在予以“情感式”内在价值认可.而价值存在的社会延伸,实质就是伦理的意义产生,一则是伦理世界中的价值应然意义,另则就是伦理世界中的精神价值意义.人与价值存在的“联合体”构成了伦理世界中意义存在的无止境,伦理世界中不存在意义的终结,只有伦理的“至善”.  相似文献   
6.
传统伦理精华对建构公民道德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传统中华伦理之精华,是指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有科学性、人民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伦理思想及其规范。毋庸讳言,传统中华伦理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即使是那些从现代的眼光看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也仍然是瑕瑜互见,需要我们精心地加以选择、分析...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儒家文化从唐代开始就不断向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传播,并且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代表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显得落后了,处于被...  相似文献   
8.
市民道德建设作为塑造城市文明形象、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极大的作用。为此 ,本文从市民道德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作用、内容构成和实施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 ,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加强、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和党对高校的领导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组织应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实践中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所享受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之一.但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日益下滑,"当代大学生形象"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读书无用论"时隐时现.若不解决,势必对高教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影响,故本文分别从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客体社会改革所致的对"大学生形象"认识性的变化、主体大学生在形象自我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形象认识、构建中的双重模糊性三方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伦理性的反思,并力图从主客体两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