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感情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它是人在与法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社会意义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行动,是人的情感法律化的结果。从外延上法律感情涉及到人性本情、民情民意、情节情状和人情情面这四个维度。在法律这个往往被视为最理性的领域,无论是积极感情还是消极感情都发挥到了极致。法律理性是法律交响乐中的主旋律,作为“副旋律”的法律感情之作用大体可分为呼应式、背景式和对比式三种类型。法律体系结构呈现三个世界,法律感情是法律主观结构(世界2)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法律理性形成互补关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侧面,使法律世界的镜像更为真实,形象更为丰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文明莫过于善"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3.
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建设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双向互动机制有二: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情感控制表现为社会情商力;情感赋权表现为个人情商力。社会情商力的承担主体是国家及政府,其功能有两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情感社会规范;对情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情感文明建设内在动力来自个人的情商力,取决于情感赋权。情感赋权不仅帮助人们获取应得的情感权力和情感资源,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情感责任和义务。实行情感赋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提高个人情商的质量和品位,在情商中注入理性、道德和审美等文明因素。  相似文献   
4.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景萍 《社会》2007,27(5):26-26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相似文献   
5.
情感的互动特质:交换、沟通与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景萍 《江汉论坛》2007,(9):138-142
在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情感的社会交换性、情感的沟通性和情感的平等性等重要特质.情感交换指的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报的关系中进行的情感投资,情感沟通是各种情感意义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情感平等则强调情感互动中的情感权利和情感民主.在上述每一种情感互动的特质中,都有着各自的理路和特征,也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埃利亚斯认为,社会的文明始于人们对情感的控制,西方社会文明的成熟过程,正是情感文明化的过程。情感文明化的发生存在着两个关键性的动力:专制主义国家的形成和社会职能的分工。情感的控制和调节在不同的社会以及社会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特点。情感的文明化通过区隔、分化而达到整合。正是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上""下"之间的相互磨合、相互斗争中,理性化、文明化的社会被确立起来。埃利亚斯的情感学说可视为一种情感文明化的谱系学。  相似文献   
7.
郭景萍 《探求》2006,(6):16-20
社会工作制度化、社会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工作社会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三重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三者的逐渐递进发展,反映出中国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化、普及和成熟的过程。如果说,社会工作制度化着眼的是社会工作的自上而下的建构,社会工作社会化则强调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走自下而上的路径,那么,社会工作专业化就是沟通两者、协调两者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8.
个人和文明的关系是我们考察文化心理学的人类学起源的一个总结性题目。在这个题目之下,我们可以浏览一下有关个人与文明之间既存关系的一些理论。从我们的目的出发,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理论。然而,这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把它们看作是同一理论的四个方面。1.社会宿命论——第一种理论是关于社会命运的理论。这种理论尤为强调文明的起源和变化的重要性。相信社会命运的那些人把文明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绝对的整体,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力量和影响。这样,文明被看作是超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或人类生活的具体事件之外的一系  相似文献   
9.
情感劳动是一种投入情感的工作过程,它具有价值性、公用性、社会性、相对性和潜在性等重要特征。本文在追溯"情感劳动"有关社会学家观点的同时,比较分析了被广泛认同的服务行业情感劳动与社会工作情感劳动之间的异同;并以互动论为理论框架,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试着探讨社会工作者要如何进行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10.
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建构角度展开对情感的研究,是舍勒的独特视角。舍勒指出,由人类基本情感体验构成的精神气质是充满伦理价值意义的系统,爱和恨是其中两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激情建构形式。舍勒确立了一种"爱感优先论"的伦理学爱之本体论,认为理想道德的建构就是爱的秩序的建构。然而,随着基督教爱的伦理观的衰微,现代人情感之爱欲向怨恨转化。怨恨成了资本主义类型人的精神实质,它导致了伦理价值的颠覆。怨恨在现代社会伦理建构中惊人地活跃,它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受怨恨支配的现代世界道德价值观的颠倒,意味着现代文明精神的"没落"。要摆脱这种没落,必须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