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不同于原有农民工、也不同于市民的特殊之处。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政府的积极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论邓演达农民土地理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并发展、完善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理论;他的家庭及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他形成农民土地主张提供了原始的基础;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政治问题,形成自己的较为激进的农民土地理论;他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农民土地纲领中有所反映,但他并不完全同意太平天国的做法,而创造出一个没收与收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副职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是领导班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副职心理定位不准,影响了自身作用的发挥。副职的不良心理轻则损害个人形象,重则有损于工作和事业,因此副职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定位。……  相似文献   
5.
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国家富强是1840年雅片战争以来数代中国人的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实现国家富强,这种选择的因由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而且在对于建国初期国际国内特殊环境的理性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意味着选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毛泽东及同时代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苏联模式没有盲目地照搬,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长点,而毛泽东时代30年的建设则为邓小平时代的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覃丽捷  郭根山 《现代交际》2023,(9):71-81+123
新中国成立30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意识形态格局下文化外交的哲学思辨,透析了文化外交的应然和实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传承,奠定了以“和合”发展为旨归的文化外交理念和原则基础;通过对两极格局下文化外交实践逆向反馈的现实审视,突破了意识形态局限的文化外交实践困境,回答了党为何要开展文化外交、开展什么样的文化外交和怎样开展文化外交的理论审问,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工作需要等原因,上级组织经常会将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调到另一个单位任一把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三中全会以来最重大的理论创新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当代中国调整和改革工业化战略的根本依据.同既有的工业化道路相比,当代中国的工业化,不仅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政治方向,而且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第一,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决定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或经典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翻版,必须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第二,就中国工业化进程而言,最大的改革就在于给社会主义工业化引进了市场手段,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崭新道路;第三,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工业化必须根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特点,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业化新模式.同时,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转换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向外学习、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内外双重动力.  相似文献   
9.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已为现代经济理论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毛泽东并没有与外界隔绝 ,而是密切关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 ,曾三次提出和平利用资本主义、运用市场机制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但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失之交臂。失之交臂的原因何在 ?三次探索的理论价值何在 ?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