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咖强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修养。第一,国民的文化认同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基础;第二,国民的文明修养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成功与否的瓶颈。从前者来看,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就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儒家从来就将天道、自然、社群、人生一概纳入观照之中。《易传》陈述儒家先王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整全性思维肇自远古的史影,而并非只是具有观象制器的意涵。  相似文献   
3.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中的问题,亲人间相互告发,而主张以宗教伦理精神,通过感化来协调家庭、社会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非常重视家庭伦常,尤其强调孝敬父母.在柏拉图所构建的新神观念体系中,敬畏神灵即要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在此整体思想框架中,苏格拉底非难游叙弗伦"子告父罪"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都重视家庭伦常和孝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亲亲互隐"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凡涉及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必然离不开"理解"与"批判"、"继承"与"原创"、"传统"与"现实"等关系问题.笔者所要强调的是:所谓"批判",应是在全面深入理解基础上所作的内在性的批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外在批评;所谓"原创"和"创新",不应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剑走偏锋,而是在真正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所作的开拓,是扬弃(既保留又克服);弘扬传统并不意味着脱离现实,而是调动并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资源,以其中的某些因素介入、参与、批判、提升现实,促使传统与现代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整理出版之所以为国际汉学界所瞩目,乃是因为它为学术界重新改写先秦学术思想史和楚国思想文化史提供了契机和资粮。楚国这位尚不知名的土人保存在墓葬中的佚籍,竟然多数都不见于文献,未流传于世。据说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流失出去的另一批楚简(即将整理...  相似文献   
6.
我讲一个老题目:"亲亲相隐"和容隐制.今天,我来贵校,算是抛砖引玉,把一些争论的问题在此说明,并就教于各位.  相似文献   
7.
能否想象一个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相互告发、相互提防的世界?在那样一个世界里,人人自危,人人均对他人万分提防。由一个个人人自危的家庭细胞组成的社会。是否能臻于和谐之境?亲亲相隐与儒家孝道,究竞该如何解读?我们究竞该如何对传统中华文化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钱穆语)?为此,本刊特邀两位专家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出楚简<恒先>以"恒先"为"道",讨论了"道"、"恒"、"恒先"的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及其与"域"、"恒气"、"有"、"始"的关系.道之体、道之静为"恒"、"恒先",道之用、道之动为"域"、"恒气".元气是自己生成、自己运动的.<恒先>重点讨论了域→有→性→音→言→名→事的系列,尤其是言名与政事、无事与有事的关系,肯定名的作用.本篇与战国末年至汉初文献如<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及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中有关道论的文章及有关审合形名的文章相接近,可会通.  相似文献   
9.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郭齐勇,汪学群(武汉大学哲学系),(首都师大理论部)钱穆(1895—1990)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辨,钱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上升到文化学理论的高度。要理解钱穆的中西文化观,必先理解他的文化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10.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