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一五"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二五"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三五"、"四五"、"五五"是完成情况中等的五年计划,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总体实现了基本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六五"计划顺利完成,成为又一个黄金建设期;"七五"计划改革闯关,完成情况喜忧参半;"八五"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九五"顺利推进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十五"计划大部分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发展模式出现逆转;"十一五"是完成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青海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个青海,三个世界"的现象,自然条件差异明显,生态贫困问题突出,矿产资源储量分布不均,基础设施覆盖差异显著,知识发展差异明显。促进青海区域协调发展要推动经济、人口进一步集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缩小知识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实践,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考察为何需要国家发展规划这一具有广泛争议的基础性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运行所依赖的信息是分散的,中央计划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国家计划是低效率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五年计划已经转变为运用整体知识的公共事务治理规划,形成了通过发展规划推动公共事务治理的机制。中国的实践表明,发展规划成为有效率制度安排的领域是基于整体知识的公共事务治理,而不是基于分散知识的微观经济活动安排。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并没有废弃五年计划手段,而是十分智慧地、适应性地自我改革、自我转型,从经济指令计划转型为发展战略规划,由经济计划转向全面发展规划,由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由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从少数人决策到集体决策。五年计划是理解中国发展奇迹的一把钥匙,也是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提供公共服务,调控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的重要职能。中国五年计划转型之路表明计划和市场两者各有优劣,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关键在于要根据实践经验,合则用,不合则不用,不断探索最适合中国自身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与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五目标制定应凸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主线,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理念,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指标制定中应本着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综合平衡、相互补充的原则。按照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将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总体思路以及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应实现以下八大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行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相比历次五年规划,此次规划中的非经济类指标比重高达89.5%,绿色发展指标和比重达51.1%,这充分反映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及进一步从追求经济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相关规划指标和统计数据,对“十二五”时期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十二五”规划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提前实现,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更加多元。“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将趋于缓和,同时也面临多方面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国应以实现更加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就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使就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协调推进的基本思路,着力完成六项重点任务: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型社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构建青年友好型就业创业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就业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