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之际诗学中的雅正观念及体制,是唐诗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它主要以梁大同以后发生的浮艳、淫放、轻险的诗风为抵制对象。与后来复古派整体否定齐梁诗体的主张不同,此期的雅正观念与体制,是齐梁体内部的一种诗学倾向,其雅正的典范主要来自于晋宋诗歌,与浮艳诗风的区别则在于丽淫与丽则的不同。浮艳诗风始于梁代,至陈、隋时期与流行的新声艳曲结合,一直波衍至唐初;雅正诗风则以炀帝君臣与太宗君臣为主要的提倡与实践者;但是从梁陈到隋唐的雅正与浮艳的对立,并非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而是存在于同一批作者中两种不同的表现。雅正诗学有它的局限,并被后来兴起的复古诗学取代,其在诗史上的历史作用也被后者掩盖。  相似文献   
2.
王佐作品内容充实,多有为之作,对当时的政术人情及历史上治乱兴衰每有涉及,尤其具有浓厚的海南地域文化色彩。其风格则以自然抒写为主,表现出一种文质适中的特点。他对历代的诗文做过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对唐宋诸大家风格有所领会。他在学术与文章方面,与丘濬、陈献章两位有声气相通之处,但其影响远不及丘、陈。他在明代迅速兴起的海南文人群中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而且作为明代中期复古派文学全面兴起之前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对于认识明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正百年学术,开古人未有之局。整体上是新的,也应该是新的。但古代文学尤其是诗学领域,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昔冯友兰论中国哲学史学科,曾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揭示其述古与开新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然百年学术,窃以为维新之义突出,而于述古则有所不及。古人论学,每重"述"之一义,孔子"述而不作",已含此深义。清人汪中以"述学"名其集,亦此义也。盖述古之精确,即开新也。本此义以观百年学术,述古之精者果亦有之,而误解古人,甚至厚诬古人者,实亦不鲜。本期栏目所发表的三篇论文,主要有关于诗学与诗歌史的研究史方面论题。齐益寿先生的论文,从中国古代诗教的传承这一角度来评论叶嘉莹先生在诗词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的贡献。笔者曾以诗学  相似文献   
4.
王维具有多种身份角色和多个思想及艺术的层面,对此进行调谐与整合的主要是一种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这也是他所说的"道"的主要内容。从渊源来讲,这种人生哲学来自于东晋南北朝的士族文化传统,但在盛唐时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寒素士人群体成为它的主要继承者。王维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自然及自然与名教合一的玄学主题,并且常常与佛禅哲学结合。崇尚自然与证悟无生,是其在玄学与佛学方面的主要追求。王维对于世俗与现实,从早年的有所对抗到晚年的完全调和,正是其上述人生哲学调谐的结果。其思想特点更接近于谢灵运,而与陶渊明存在一些质的不同。王维的出处同归、色空无碍、名教即自然等思想,具有一种虚假性。王维的艺术境界也体现了与上述思想对应的多种层次。  相似文献   
5.
古代"东瓯国"杂考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探讨古代东瓯国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是在侯百朋提出的瓯与岙的关系的看法之后,继续探讨"瓯"的原始意义来自浙、闽沿海的一种地貌,很可能是岙这种地貌,瓯即岙.二是以<逸周书>为主依据探讨古代瓯人与商周朝贡体系的关系.三是对东瓯王驺摇的姓氏进行探讨,认为驺摇为"州句"裔,驺即"州",以证明驺摇确为越国王室后裔,并考证驺摇之"摇"有君上的意思.四是探讨东瓯与徐的关系.五是从铜鼓、鸡骨卜两种风俗推测东瓯、西瓯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音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与汉代的乐府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的乐府艺术是一个以娱乐为基本功能的俗乐艺术系统。从音乐史角度来看,汉乐府是战国至秦汉雅乐衰微、俗乐逐渐发展的产物。本文尽量联系音乐史的发展规律,从音乐的娱乐本质着眼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文章主要分三部分一、周乐完成体系后俗乐的继续发展造成战国音乐的雅俗冲突;二、雅乐在汉代衰微的音乐本身的原因,汉代祭祀、典礼之乐的雅俗性质问题,雅乐在汉代的保留情况;三、汉乐府俗乐艺术的构成及其综合性娱乐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相似文献   
8.
词出燕乐是近现代以来词学研究者的基本认识,近来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隋唐燕乐即隋唐时期的宴飨之乐,其主体来自域外的乐曲与新声乐律。词乐之根本在于燕乐系统的五音二十八调,而唐宋相承的坐部伎、教坊乐则为词乐的基本归属。词与声诗同属燕乐背景的产物,词体独立的关键在于新声妙曲的流行及文人依曲拍填词方法的成立。  相似文献   
9.
李白为崔成甫亡儿所作铭文中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尔"一语,可视为李白佛学之纲领。此思想为佛教诸经所载,在净土、天台、禅宗中都有表述,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其相同的文字表达目前可见出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李白佛学的核心,是以实相之说来了彻生死之说,体现了其生命哲学的高度。以极乐信仰为权,以实相证悟为实,开权显实,融合仙佛,构成了李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古典文学与精神史研究的问题,我想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立足于精神史研究的立场,从古典文学这一领域出发来研究精神史;另一个是立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立场,将精神史研究作为研究古典文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