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国有农场"统分结合"的土地管理实践,为讨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路径提供了参考。基于黑龙江农垦国有农场的调研发现:农场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化管理,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对农机购置量的统筹管理,实现了对市场服务的组织化供给;通过设立农技推广站、灌溉站等公共部门并在连队设立相应的管理职务,实现了对公共服务的组织化供给。黑龙江国有农场通过对种植结构的规划和对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制度化动员两种方式,实现了对分散种植户的组织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与基层治理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道义相偏离;而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偏离主要表现为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和人力投入的内卷化。研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实践偏离的原因。在村庄层面,精准识别的“去政治化”,即未能形成对大多数村民的政治动员,是导致实践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县、乡层面,精准扶贫实践中“行政吸纳政治”的逻辑也是实践偏离的影响因素,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技术治理、将“树典型”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事本主义逻辑,都是构成精准扶贫内卷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老年助餐实践案例为基础,讨论外生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实践的特征和困境,内生型互助养老实践的组织机制,以及发展低成本农村社区互助养老要处理的两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实践因其标准化运营,导致对互助优势的消解;市场供给型互助养老实践使村级组织的动员能力难以得到发挥。对比而言,由村庄自组织发起的内生型村庄互助养老实践,一方面,通过最大限度地调用村庄内部资源,使互助养老得以低成本地运转;另一方面,在对村民志愿者的动员和组织基础上,通过公共监督和村内信任关系来控制为老服务的风险。这种实践在推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对留守村民的组织。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截止2019年末,中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乡村人口数量为55 162万,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 077万,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仍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发展问题,而且是农民福利增加和农村和谐稳定问题。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回应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为留守村庄的农民提供基本的就业和收入,并逐步解决小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关中实践》一书在对关中平原的农业农村发展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宏观数据分析,提出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田头到餐桌,中国粮食浪费达19%,其中消费者的浪费占7.3%。这些粮食浪费相当于浪费1350亿吨水、3.9亿亩耕地。如果我们只讲供需,把浪费当消费,认为进口粮食就是进口土地和水,那么我们就看不到有限资源下的可持续问题。如果我们只讲经济逻辑,把粮食仅仅当商品,那么我们看不到国际市场的粮食已经成为金融资本的操控物件,看不到经济逻辑背后的垄断问题,也就看不到依赖进口背后的自主性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8.
《从农耕到生物技术: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理论》一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讨论了技术变迁与农业资本化的关系,提出了占取主义/替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本无法在农业中建立一个超越家庭之外的更优生产模式,小规模家庭农业因此得以继续存在,但技术的进步,使工业资本可以不断加强对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控制。该理论对于理解中国农业转型具有启发意义,农业的资本化并不一定伴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资本可以通过对农业不同环节的改造、重组,从农业中占取剩余,形成资本积累。此外,国内农业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家庭农业的存续得益于“家庭“这一生产组织的独特优势,即家庭的村庄社会基础,这也构成对该书的重要拓展。  相似文献   
9.
以三个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案例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在国家资源输入背景下,当村社作为资源支配的主体时,村级组织如何通过公共品供给来实现对村民的政治动员。研究发现,当村级组织可自主支配资源时,利益博弈逻辑会主导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村民动员具有自发性;如果国家在输入资源的同时也输入了科层制的资源使用程序,村庄的公共品供给就会显示出较高的程序正义逻辑,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也具有制度性的特征;与之对比,如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获取与村干部个人能力高度相关,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主要依靠村干部的长官权威,这种动员形式可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村社主导的公共品供给可以重建利益博弈的政治空间,为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创造制度性的条件,避免政权的“悬浮”,同时可以激活村庄社会中的非正式权威,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中的劳动监督问题一向被认为是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难题之一。不同类型的规模经营主体在雇工行为上有相似之处,即在生产基地建立之初以大浪淘沙的方式挑选出少数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人作为长期雇工;在农忙季节,雇主会雇用短期的季节工作为补充。内生型规模经营主体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资源,以“工资+人情”的方式对工人进行柔性监督,并通过发掘“领队”的方式对工人“分而治之”,以减少监督成本。缺乏在地社会资源的外生型经营主体则通过再嵌入村庄社会的方式来复制上述机制:一方面,他们与雇工建立人情往来,将自己融入本地社会关系网中,实现策略性的“本地化”;另一方面,他们寻找本地“代理人”来化解劳动雇佣和劳动监督难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