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当下生活与上世纪 30年代沪上生活的交感共振 ,使得打着“怀旧”招牌的月份牌重新受到了欢迎。为了谋求更大的商业利润 ,月份牌广告准确地把脉了当时市民的心理 ,并给人们描绘并许诺出一种富足而悠闲的“美好生活”图景 ,这种“美好生活”又是通过“美女”主角来供人们展开想象的。这其中的美女的眼角眉梢充满了卖弄风情的挑逗的同时 ,手中不忘拿本书卷 ,及时地表明了她们是并不仅卖弄风情的 ,还有着不凡的气质和内涵 ,虽脱胎于清纯的“女学生” ,但又不甘于 ,或不被甘心于做严肃的女学生的女子。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3.
从“点石斋”看晚清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晚清画报点石斋与上海普通市民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规范的两相契合,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从图像所反映出的时间意识("屋子里的钟")和空间拓展("窗口的人")两方面分析在当时都市上海初露端倪的现代性迹象和上海市民"仅为了看看而看"所形成的"向外看"的眼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