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2.
诗歌形式是诗歌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重要的特征,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标志。诗歌翻译能否保持原诗形式?江枫认为形似才能神似,并将其翻译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形式移植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Oh,Captain! My Captain!"的江枫译文《哦,船长,我的船长》,揭示了形式移植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尤金·奥尼尔剧作《月照不幸人》中,不同人物所遇到的困境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遇到很多的问题,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在无私、宽容的女主人公乔茜的帮助下,正视现实,摆脱痛苦,求得解脱。利用叔本华的哲学对剧作中的人物痛苦的原因与其解脱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宽恕、无私和爱是奥尼尔在其最后剧作中为迷惘的现代人寻找的直面人生和解脱痛苦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强势的译介语文化,使其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目的语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翻译规范便由此显现出来。在扼要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本质分类后,本文通过对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的分析论证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可培 《东方论坛》2007,(6):12-15,21
以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策略为切入点,追溯耶稣会的历史和特性;以<道德经>的思想为参照,分析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的主旨和意义,换一个角度深入探讨利玛窦之传教策略之所以独特而有效的因素.作者认为推动了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的利玛窦之适应性传教策略恰与"无为而无不为"的精深睿智的道家思想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盛行以来,形式异彩纷呈,有求同的,也有存异的.文章作者遵循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寻访精神的历史事实中所蕴涵的现时意义这种精神活动中,尝试对"拯救与逍遥"这一对西中传统文化中能对质的核心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追问,意在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诗歌形式是诗歌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重要的特征,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标志.诗歌翻译能否保持原诗形式?江枫认为形似才能神似,并将其翻译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形式移植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Oh,Captain!My Captain!"的江枫译文<哦,船长,我的船长>,揭示了形式移植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精神生活始终都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冲突之中。本文欲运用这一理论阐释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作用,从而使得凯蒂由放纵的本我走向救赎的超我,最终从出轨走向救赎。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自主性、目的性及创造性,同时也受到源文本、目的语文化及译者自身视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文章以识解理论为框架,对在文本选择上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并结合李清照《一剪梅》的两篇英译,从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方面探究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体现的不同的主体性及其原因,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描写和探索,尝试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在欧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翻译研究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新论: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主学科,而比较文学则变为其附属领域。在中国,比较文学仍然是门显学,翻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此,文章简要追溯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历史关系、比较文学的危机之争和理论之战,探讨了巴斯奈特之新论的理论根据,从中发挖掘一些对中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