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人才极端匮乏。只有现代远程教育才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现代化、网络化、多媒体和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应用于农村教育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已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具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擎肘的关系,根据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同度和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认为政策性壁垒、资本——劳动力替代过度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是造成福建省当前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主因.因此,破除政策性壁垒、理顺资本与劳动的价格,发展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小的产业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防止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落入有增长无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是产业升级的两大内容,前者多源于资本转移的外生性经济增长,后者则源于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更接近产业升级本质.21世纪以来福建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逆转现象,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基础结构的非均衡性导致传统优势产业链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发挥福建省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链现代化,是福建省克服产业结构逆转趋势、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4.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劳动力大国的国情,统筹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利用VAR模型搜集1997年至2012年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对近年来我国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短期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就业总量有一定负效应,但是这种负效应是暂时的,长远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就业总量无显著影响。从工业各细分行业看,技术进步对不同行业的就业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资本深化程度对各行业就业量影响显著。本文政策涵义显见:挖掘商品需求弹性大的工业行业的就业潜力;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创造需求,创造就业;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仍然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积极推行资本节约型技术,防止过多的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对就业空间的挤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纯技术引进带来的就业损失。  相似文献   
5.
日本主银行制对日本战后经济腾飞起到无可否认的推动作用,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该制度开始出现不适应,制度的惰性尤其是政府对银行的深度干预最终导致了主银行制的衰弱,且在20世纪90年代酿就了日本金融危机.我国当前的宏观环境类似于日本主银行制鼎盛时期的宏观环境,因此,我国的银行体制改革可以部分借鉴、改造日本的主银行制,股份制银行并在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试行主银行制.  相似文献   
6.
运用杜邦分析系统,通过若干重要财务指标,对4家股份制银行近年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进而从内外两方面找出股份制银行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心颖  徐刚 《社科纵横》2005,20(1):31-33
文章分析了从粉碎“四人帮”到 1 995年这一历史时期 ,中国所经历经济危机的概况 ,从经济危机管理的角度阐述了邓小平的危机管理思想的要点和来源 ,并指出其经济危机管理思想在当前形势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