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价的季节变动又叫米粮季节差价,指同一种粮食在同一市场上不同季节的价格差异,其变化方式主要受粮食作物耕作制度和米粮运输线路畅达性变化方式(如河道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海路的季风变化)的影响,而其变动幅度则反映了米粮余缺情况、仓储状况和米粮市场在保持粮食均衡供应方面的有效性。本文试图研究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通过对其变动方式和变动幅度的解释,说明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形。清中叶  相似文献   
2.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地理单位”。相反的,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统计分析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欧美的一些学者已在人口史、农业史、价格史、商业史等领域运用数字材料和一些初步的统计方法,但系统的计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史学研究中开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是最早采用计量方法研究历史的国家,其运用范围的广度和运用方式的多样化在西方史学界居领先地位。1957年9月,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阿弗雷德、康拉德和约翰·梅耶《经济理论、统计推定及经济史》一文率先提出推测统计学也适用于历史研究,可以用数量方法理解历史事件。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史学者把数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对美国工业革命、南方奴隶制、税收制度等的研究,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新经济史”学派。继之而起的又有所谓“新政治史”和“新社会史”学派。前者着重于用计量方法分析立法、司法机构的表决和竞选运动中选民的投票情况;后  相似文献   
4.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14日至17日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西德、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194位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在大陆举行的以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为内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商品经济、商业与外贸、土地与人口及粮食、农业和手工业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从二三十年代兴起,近年来又受到空前重视,多项区域经济史课题被列为“六五”、“七五”时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但关于这种研究的学术背景、学术价值、方法论、研究区域的划分、区域研究与其它研究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还缺少较深入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正> 应广东省历史学会的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卫思韩(John E.Wrlls,Jr.)博士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七日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就明末清初广州的对外贸易问题作学术报告,并就与此有关的许多问题同参加报告会的广州地区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博物档案出版部门和其它单位的史学工作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兴宁县位于韩江支流梅江中游,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祝允明主修之《正德兴宁志》,为韩江中上游客家人聚居地区现存地方志中最早的一部.该方志有关猺人、蜑人、山贼与土人的记载,为讨论15至17世纪该地区族群关系的变迁及其社会意义提供有力佐证.作者发现,通过一系列艰难复杂、充满冲突与妥协的互动过程,原来“随山散处”的“猺人”和“舟居网捕”的“蜑人”转变为以农为生的“土人”,成为朝廷的“编户齐民”,而原来活跃于南岭山脉崇山峻岭间的“山贼”、“流贼”及其后代也更多地服从官府的管治,以合乎朝廷典章制度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方式建构乡村的社会组织,地域社会的经济形态与文化面貌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地区后来被视为“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而所谓“客家”身份及其认同,要在原来大量存在的“畲人”和“猺人”转变为“编户齐民”之后,才有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7.
<正> 有明一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理清明代政争的缘由与线索,揭示其经济和文化内涵,是明史研究中一个颇具学术魅力的重要课题.郑克晟教授所著的《明代政争探源》(以下简称《探源》)一书,最近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见的探索,立论新颖而持论平实,不失为近年来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基金项目(HKUST6169/98H)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要为某一地区的民众所接受,常常还要通过灵验故事和占卜仪式等来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而这样的过程,同时又可能被当地士绅作为培养民众对王朝和国家的认同感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正> 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行的以区域历史研究为内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14日至17日在深圳举行.这次讨论会的论文所研究的课题几乎涵盖了清代社会经济史的各个方面.其中较为集中的有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的理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基层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结构,城市经济与城市社会,商业、市场与商人,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地权与主佃关系,粮价、米粮贸易与粮食仓储,对外贸易等.  相似文献   
10.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的“地理单位”。相反地,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